采编热线:0913—3362222

投稿邮箱:wnw0913@163.com

首页 > 教育 > 教育资讯 > 正文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直指教育弊端:几十年了还在为考高分刷题

核心提示: 钱江晚报11月15日消息,“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对中国的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钱江晚报11月15日消息,“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对中国的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多元探索创新人才的培养新模式,全国各地有不少学校都在努力尝试。钱学森之子、上海交大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教授告诉记者,第一个钱学森班于2005年成立,至今钱学森班(院校)在全国的高校、中小学已经有36所,到今年年底前总数会超过40所。

前天,这些学校的校长都来到了杭州,参加第二届全国钱学森班(院校)工作论坛。这个论坛是由全国钱学森班工作联盟和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联合主办,杭州时代小学承办,该校在2016年设立了浙江省首个小学钱学森班。

在这论坛上,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原浙江省教育厅副厅长张绪培直指中国教育的弊端,几十年了,为何还在为考高分刷题。他认为,这种题海战术,就是把孩子的思维往下拉的做法。

张绪培说,现在的教育模式导致两种现状,一是学生的学习效率低下,二是高分低能。“启蒙是教育的本质属性,通过启蒙让孩子读懂自己,然后才有创造的动力,有幸福的人生。通过教育启蒙让孩子知道喜欢什么,能干什么,准备干什么,但中国的家长对公平的理解出了偏差,他们希望把不一样的人变成一样的人。”

他说:“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他希望家长引导孩子对学科的专注,而不是对分数的追求。

张绪培举了两个例子,上海学生在全球的PISA测试中表现突出,但PISA测试的主办者根据大数据分析后发现,中国孩子的测试分数很高,负担却是其他国家的两三倍,而且他们对学科没有感觉;另一个是美国常青藤联盟在去年做的调查,读完博士毕业后专业离散度最大的学生群体,来自于中国,他们到美国留学不是去做学问的,而是为了拿一张文凭。

有一件事,给张绪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哈佛大学数学教授丘成桐,曾接受一群数学奥林匹克竞赛获奖学生提问。问题还没有提完,丘教授就恼火了,这批学生所提的问题,都是解题技巧层面的,没有一个数学问题。“教育工作者的本事,是让学生悟到知识的核心和魅力,创造有深度思维的人才。”张绪培说,这也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让孩子学习发声。

他发现我们大量的课是老师嚼烂了给孩子记,方式是训练孩子的解题熟练度。“只有记忆的学习,只会给孩子留下痛苦。一堂好课必须让孩子有感悟,进行自我建构。”

他说,很多孩子到了大学就不读书了,这样的孩子有作为吗?只有让孩子深度学习,提升智慧的质量、动手能力,才能形成结构化的知识,而不是分散的知识点,更不是一道道题目。

早些年,张绪培曾带着杭州的一群名校长到美国访问,在一所高中里看到了这样一个场景:学校后面有一个工棚,学生在那里造飞机。

“他们造的是那种可以飞上天的飞机,把我们所有的高中校长给惊呆了。”张绪培回忆说,为了造飞机,学生还成立了4个社团,有资金筹集组、研究动力组和研究外形组,还有一个是法律援助组,因为没有批准,飞机是不能起飞的,学生要研究美国的法律,通过法律途径让飞机上天。

“这个才是真实践,不是走马观花式的。”张绪培说,现在流行steam课程,其实在他的学生时代就有了。“我们那时有少年电工、少年无线电、少年航模,我为什么选择物理?就是喜欢这些东西。”

他认为,我们要给学生创设一个好的环境,首先要给他们一个试错的环境。“不允许孩子犯错,他们怎么成长?我们要容忍孩子淘气,要保护他们的天性。要让孩子自己决定自己的事,一味家长包办,培养出来的是一批啃老族。”

(原题为《全国36位钱学森班负责人齐聚杭州,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张绪培的发言,直指中国教育弊端——几十年了,为何还在为考高分刷题》)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责任编辑:张珂
0
本网站部分图文信息转载于网络,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及时删除。网站法律顾问:陕西圣达律师事务所主任 李刚庆
技术支持:渭南青山文化传媒有限公司www.0913wnw.com 媒体支持:陕西网渭南站 投稿信箱:wnw0913@163.com 新闻热线:0913-3362222 网站备案:陕ICP备14011189号-2
  陕公网安备 6105900200000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