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编热线:0913—3362222

投稿邮箱:wnw0913@163.com

首页 > 新闻资讯 > 热点摘报 > 正文

传统村落承载的不只是乡愁 乡村振兴带来新机遇

核心提示: 传统村落承载着村风民俗、生产智慧、民族地域特色等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是宝贵的活态文化遗产,也是繁荣发展中华民族文化的根基。

让活态文化遗产搭上乡村振兴的历史巨轮,需建起整体可持续发展机制

传统村落承载的不只是乡愁

阅读提示

传统村落承载着村风民俗、生产智慧、民族地域特色等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是宝贵的活态文化遗产,也是繁荣发展中华民族文化的根基。近年来,各地传统村落保护力度不断加大,在保护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也为脱贫攻坚后的一项重大任务——乡村振兴战略的衔接实施,探索出了不少有益的实践路径。

溪水淙淙,坐揽青翠。幕天席地间,白色的蒲团散落在次第成阶的石台上。

近日,在安徽省潜山市万涧村的溪畔剧场,一场别开生面的论坛“原生态”地生动诠释了主题——传统村落保护暨乡村振兴。

4年前,溪畔剧场所在的这块空地还和当时村里不少撂荒地一样,杂草半人高。4年的规划、保护、建设,让这个有着600多年历史的村庄重新焕发生机。

培育文化自信沃土

近一个小时的盘山路,车驶过成片的竹海,便到了背枕天柱山的万涧村。沿坡而上,有一处村里孩童最爱去的地方——萤萤公益书屋。

“这座房子原是一处废弃的造纸作坊。通过规划建设,这里已经成为孩子们的日常活动场所。”中国城市规划研究院(以下简称中规院)(北京)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刘琳告诉记者,刘琳作为规划师已驻万涧村4年。

改造后的书屋有3个相对独立的空间,活动区域、阅读区域和二层观景休息区。温暖的灯光,曲线型的原木书桌,沿梯而上的书格,还有便签、黑板和登记簿上满满稚嫩认真的笔迹……无不显示出孩子们对书屋的习惯与喜爱。

万涧村在籍人口2526人,其中60%以上村民都不在村中常住,学龄孩童近40人。孩子们的课后时间如何度过,成了初来万涧村调研的刘琳等人关切的问题,“当时就有老人发愁。孩子父母远在外地打工,孩子一放学回来无事可做,放外面怕乱跑有意外,在家就只能看电视”。

最初,刘琳等人计划依托万涧村小设点。但2018年村小撤点,和几公里外的龙潭小学合并,遥远的山路让孩子们周末去学校看书更不现实。这间废旧的造纸作坊就成了最终的选择。

2018年,作为万涧村首批规划项目,中规院以党费定向援助的方式建起了这座山区儿童图书馆,目前各方捐赠的书籍已有2500余册,各式儿童玩具、体育用品10余种。目前孩子们的阅读量已达到近3000万字。

书屋还以积分等奖励形式,鼓励孩子们多读书、多分享。孩子们还可以成为“小馆长”,参与到书屋运营维护中。“书屋是村里孩子与外界的传送门。我们希望探索更多富有童趣的乡土教育活动,让孩子们对家乡有了解,对外面的世界有了解,在潜移默化中树立起文化自信。”中规院(北京)规划设计有限公司乡村振兴研究中心主任曹璐说。

共建共享中保护传承

萤萤公益书屋的改造,体现了万涧村传统村落保护的一个核心理念——不仅要对古建筑进行维护改造、使其重新焕发生机,还要让村民充分参与到家乡规划建设中,激发其共谋共建的内生动力。

万涧村为皖西南传统特色村落,有特色古民居30余处。其建筑形态融合了皖派地域文化、宗族孝亲文化、原生态农耕文化等,体现出聚族而居、祠宅合一、呈中轴布局的大体量皖西南大屋独有特征。村落中依旧保留着唱黄梅戏、舞狮子、戏花灯等传统文化形态,存有潜山市唯一保存完好的古戏楼。

村民们对家乡的喜爱是发自肺腑的。在规划团队对村中田地间的道路进行规划时,曾有村民主动找到团队,展示自己田旁的休憩平台。原来是村民在田间干活时,发现自家地旁刚好有处闲地,“我就觉得这里应该有个平台,和周围几家一商量,大家伙儿一起就铺出来了。”

在有着400余年历史、近百个房间的杨家老屋,后辈人均已搬离腾空,修缮后,这里将以民俗博物馆的形式开放。如芮家老屋等传统建筑已被改造为老年活动中心等公共性场所,在改善村民居住环境的同时,也不断满足村民的生活需求、拓宽公共活动空间。

论坛间隙,村民杨元珍一直忙着各项会务服务工作。除了是合作社负责餐饮产业的理事,她也是涧行者志愿服务队的一员。为充分发挥妇女力量,万涧村成立了涧行者乡村服务发展中心——当书屋轮值班主任,为老人打扫卫生,筹备“村晚”等文化活动,参与村落公共性事务共治……杨元珍笑言,大家凝聚起来一起干,精气神都不一样了,很开心。

乡村振兴带来新机遇

目前,已有包括万涧村在内的6819个村落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形成了全世界规模最大的农耕文明遗产保护群。怎样保护这些传统村落?如何实现传统村落的持续性利用和发展?什么样保护模式和路径是可复制、可推广的?为期两天的论坛中,来自农业、旅游、建筑、规划、社会学等多个领域的专家学者共聚一堂,用五个板块的主题——以规划引领的乡村建设行动、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新媒体时代下的公益力量、以农民为主体的乡村振兴以及社会力量参与的乡村设计创新,点出了回答以上问题的几个要素。

“通过调研发现,大多保护、发展较好的传统村落都有一个共同点:注重组织和建设机制的创新。”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卢晖临认为,传统村落保护工作不是简单整合、开发资源,而要建起整体可持续发展机制,将农民的主体性作为核心。“只有这样,当外部帮扶力量撤离时,村落才可以持续发展下去。”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传统村落是我国69万多个村庄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部分。“我们将传统村落保护放在乡村振兴这一更广阔的视野中去探讨,将为农村发展、城乡融合和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这一目标提供更多助益。”卢晖临说。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责任编辑:杨大君
0
本网站部分图文信息转载于网络,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及时删除。网站法律顾问:陕西圣达律师事务所主任 李刚庆
技术支持:渭南青山文化传媒有限公司www.0913wnw.com 媒体支持:陕西网渭南站 投稿信箱:wnw0913@163.com 新闻热线:0913-3362222 网站备案:陕ICP备14011189号-2
  陕公网安备 6105900200000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