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编热线:0913—3362222

投稿邮箱:wnw0913@163.com

首页 > 新闻资讯 > 渭南新闻 > 正文

废旧矿山披“绿衣”美丽渭南展新颜

——渭南市全力推进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作纪实

核心提示: 近年来,渭南市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全面开展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作,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呈现出一派绿水青山魅力无限的新景观,让人民群众在享受美景的同时,也收获了更多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华州区柳枝镇张家山

近年来,渭南市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全面开展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作,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呈现出一派绿水青山魅力无限的新景观,让人民群众在享受美景的同时,也收获了更多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深秋时节,记者走进位于秦岭北麓的华州区柳枝镇张桥村。一排排青翠的塔柏英姿挺拔,一片片格桑花缤纷绚丽,红的、粉的、白的……山风吹来,花海如画,群众争相前来打卡。但谁能想到,这片花海曾是废弃多年的张家山采石场,是昔日对村民影响至深的污染源。

昔日矿山变花海,背后彰显的是渭南市不断推进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的决心和魄力。在生态环境保护调研工作中,市委书记魏建锋多次要求,各级各部门要深刻领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贯彻新发展理念,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以实际行动坚决扛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确保党中央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各项部署在渭南市落地生根。要聚焦秦岭生态保护、冬季雾霾治理、渭河和北洛河水环境治理等重点难点问题,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长效机制,科学开展生态修复,坚决打好“蓝天、绿水、净土、青山”四大保卫战,为推动渭南市高质量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保障。

植绿于心——“生态修复,是为渭南市的将来储存幸福”

“最明显的变化就是路上灰少了,山上花多了,村里变美了。”张桥村村民何建民告诉记者,“那些废弃了的采矿区,远远看去光秃秃一片,就像长在秦岭山上的‘白癜风’,粉尘污染、山体滑坡等次生灾害接踵而来。所以,实施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保护秦岭,是实实在在为我们老百姓造福。”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是当地老百姓的迫切愿望,也是市委、市政府一直以来践行生态文明建设的初心。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陕西省自然资源厅的支持下,渭南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毅力,统筹规划、精准施策、分类施治、上下联动,打响渭南市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攻坚战、持久战,全力推进历史遗留、无主及政策性关闭矿山地质环境的保护与恢复治理工作。

这,是渭南市践行生态文明的自我觉醒,更是一场厉行生态修复的自我革命。

蒲城县卧虎山

在渭南市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全体会暨生态恢复治理现场会上,市长李毅要求,要坚持长远涵养与近期整治、永久恢复与短期改善、深度治理与迅速改观、自然恢复与人工干预、全面管控与重点治理相结合的原则,聚焦统筹编制好规划、科学制定好方案、有效突破好技术、全力保障好资金、全面落实好责任五项重点工作,坚决把秦岭生态环境治理好、保护好。

保护生态环境的号角已经吹响,实施矿山修复治理的方向已经明确,围绕全市大局,一系列工作随即铺开。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以生态保护为核心,系统考虑山水林田草库矿的综合治理措施,先后开展了矿山地质环境详查、秦岭北麓和桥山渭南段的专项调查,编制了治理规划,做好顶层设计,推进综合治理;并通过委托专业机构,依据陕西省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指导意见初步划分自然恢复和人工恢复的点位,确定了重点治理区域,建立了治理台账。

明确任务,综合施策,全市各县(市、区)以及自然资源部门,上下一心,凝心聚力,明确时间表,画好路线图,对标任务书,严格落实秦岭保护法规制度,切实把环境保护网格制落到实处,推进渭南市生态保护治理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矿山修复工作就是重建绿水青山,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对我市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副市长高振鑫说,“守住了生态,就守住了幸福。现在的矿山生态修复,就是为渭南的将来储存幸福。”

造绿于行———“加大投入,完善制度促进全市矿山地质环境有效改善”

渭北地区由于干旱少雨、生态脆弱,被称为“旱腰带”。过去,这里因为蕴含丰富的石灰石而被长期开山挖矿,生态破坏严重。近年来,沿线各地关停非法矿山,大力整治生态环境。位于渭北“旱腰带”腹地的蒲城县,以北部石山造林、矿坑生态修复为抓手,带动全域绿化。

截至目前,蒲城县累计投资13.7亿元,共实施石质山体造林、生态修复3.1万亩。预计到2020年,蒲城北部的5万亩石质山,连同唐桥陵、唐泰陵、唐景陵、唐光陵景区将成为“春季有花、夏季有荫、秋季有果、冬季长青”的生态景观旅游带。

“旱腰带”上的绿色转身只是全市促进矿山地质环境有效改善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采取多元化、多渠道的方式筹措资金,积极争取中省财政项目,发挥政府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用有效资金发挥治理的最大效益。通过示范引领,全面推进,有效改善了整体矿山地质环境。

据统计,近年省市财政补助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项目共计20个,财政补助资金1.3664亿元,其中省级财政0.2664亿元,市级财政1.1亿元。同时,各县(市、区)也加大了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的投入,为落实我市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的实施计划,三年要达到全市矿山地质环境明显改善——历史遗留问题基本解决的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探索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新途径。坚持“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治理”原则,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不断强化监管、夯实责任,督导矿山企业自觉履行矿山治理义务。先后督促指导矿山企业严格落实《陕西省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与土地复垦基金实施办法》(陕国土资发﹝2018﹞92号),下发了《关于贯彻落实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与土地复垦基金实施办法的通知》(渭国土资发﹝2018﹞193号)文件,要求矿山企业按标准提取治理基金,及时履行治理义务。同时,建立了对新建、生产矿山办理各类业务的会审制度,对新建、生产矿山的监管制度化、法制化,逐步形成依法监管、规范治理,服务与监管相结合的管理路子,避免因开发利用矿山资源而形成新的问题。

截至目前,全市新建或生产矿山已经设立基金账户59家,并签订三方监管协议,已提取治理基金2625.5万元。

为切实把矿山治理工作落到实处,充分掌握各县(市、区)局工作进度,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确定了“三结合”制度,即日常调度和及时提醒相结合,年度目标责任和年度考核相结合,年度计划和总体任务相结合。同时,开展常态化检查活动,通过日常督导检查和定期不定期检查相结合的方式,对我市矿山治理情况进行督察督办,做到底数清、情况明,确保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作落到实处。

生态、土地、安全,这是开展废弃矿山整治的最终目的。有了资金保障和政策支持,通过科学治理和严格的管护,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才能一张蓝图绘到底,实现矿山复绿、生态惠民。

增绿于山———“科学施策,因地制宜有序推进矿山生态修复”

“山体的恢复治理,不同于一般工作。要根据边坡稳定性,坡体高度、坡度、长度,结合区域内气象、水文、地质、土壤、植被等生物立地条件和主要生态立地因子综合分析,科学施策,因地制宜才能真正取得治理效果。”华州区自然资源局干部潘高峰介绍说,位于秦岭北麓的张家山废弃采石场就是通过选用高次团粒喷播、台阶复绿、V型植生槽等多种治理工艺,进行高陡坡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实验。

在矿产资源的开发过程中,对环境的破坏是难免的。尤其是露天开采的遗留采场,破坏现状比较严重。其山体面基岩裸露,坡度陡峭,平均坡度在70°以上,局部地段近乎直立,危岩、孤石随处可见。治理区域点多,据调查全市共计需要治理的矿山破坏面积17.56万亩,其中露天采石矿山252处2.68万亩;治理难度大,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存在高寒、高旱和高陡边坡“三高”特点,致使治理难度大,资金需求量大,见效慢。

因为这些原因,不难看出矿山恢复治理工作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实施矿山治理、恢复青山绿水是一项复杂的、长期的系统工程。为了切实将历史遗留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作快速推动,渭南市确定了由外及内、由表及里、先易后难的原则,优先治理“三区两线”范围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

在具体实践工作中,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根据秦岭北麓和渭北“旱腰带”不同的地质环境、气候条件,通过治理实验,先后在各县(市、区)设立试验点,通过各种治理技术的实验,综合分析,找到适合本地条件生态恢复快、效果好、费用节约的治理方法。

在高陡边坡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上,选用高次团粒喷播、植被混凝土喷植、台阶复绿、V型植生槽、陡坡燕窝式和挂毯式等多种治理工艺。

对于大于70°的裸露坡体,采用的工艺有是V型槽和植生毯。据了解,V型槽可为植被生长搭建了有利平台;植生毯其优点是可以起到很好的固土作用,防止坡面水土流失。同时,植物纤维的存在可以防止土壤表面的水分蒸发,增加入渗量。

对于40°~70°之间的裸露坡体,采用的工艺是挂网喷播和鱼鳞坑植树。挂网喷播首先是机械化施工、速度快、效率高;其次是植物纤维与土壤稳定剂的共同作用,能够有效减少侵蚀,防止种子流失;再次就是成本低。鱼鳞坑植树优点是利用鱼鳞坑拦截坡面径流,可以提高植被成活率;减少水土流失,保持水土、涵养水源;适用于雨水较缺乏的地区。

经过持续的矿山整治,渭南市的矿山秩序得到根本性好转,全市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保护。去年以来,全市先后对22个矿山地质环境示范点进行治理,完成治理面积858亩。2019年设立18个示范治理点,计划完成3000亩恢复治理任务。

还绿于民———“常护常新,让百姓享受实实在在的生态福利”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在矿山恢复治理工作中,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始终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重点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位于华阴市大敷峪平安岔的塔星采石点,曾经作为重要的采石基地,在长期过度的开采中,茂密的青山绿草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采石造成破损的山体、巨大的矿坑和满目疮痍……

经过近两年的生态修复,塔星采石点近7万平方米的破损山体全部治理完成,原先裸露的山体被绿色覆盖。放眼望去,大部分山体修复工程都进入绿化养护阶段。目前,该恢复治理点累计栽植各类苗木7000余株,灌草平均发芽率达到75%,局部灌木高度15厘米。

据养护工作人员介绍,在今后长期的自然条件下,随着植物群落自然演替,将逐渐形成与当地植被混交的自然现象,最终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

如今,在大敷峪平安岔,目之所及,漫山翠绿。细细望去,还可见格桑花、波斯菊等点缀其间。漫步在山道上,眼前一片鸟语花香,让人不禁沉醉其中。“破损的山补上了,树都种上了,山变绿了,污染也没有了,我们山里人又可以靠山吃饭了。”山下70岁的村民郭富华看着漫山遍野的绿树花草满是感慨,“山青水绿才是我们最美的家。”

不仅是在秦岭北麓还有桥山余脉、黄土台塬等区域,全市自然资源和规划人正在攻克难点、实现突破。南部秦岭采石和北部浅山石灰窑正在进行集中整治,助力秦岭早日换发苍翠的容颜。渭北旱塬上,工人们挥汗如雨,努力让“旱腰带”变成“绿腰带”,逐步实现渭南市废旧矿山绿色全覆盖。

“这些立地条件差,但生态功能重要的区域,以前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增长点,如今依然是我们的主战场。这些地方如果不绿起来,金山银山只能是空中楼阁,渭南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就缺乏根基,渭南生态安全就缺少屏障,美丽渭南也只能是空谈。”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多次开会强调,各县(市、区)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紧迫感,要攻坚克难、主动作为、精准发力,全面推进辖区矿山恢复与综合治理,保证矿山开发与环境治理同步进行、同步投入、同步见效,进一步厚植绿色发展竞争优势,赢得发展的主动权。

秋深绿愈浓,渭南展新颜。眼下,在秦东这片广袤的大地上,生态修复的号角响彻大地,矿山修复热潮涌动,全市上下,正齐心协力唱好“生态歌”,迈好“幸福步”,全力推动生态环境高质量发展,让人民群众的绿色梦想不断延伸。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责任编辑:曾昕韵
0
本网站部分图文信息转载于网络,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及时删除。网站法律顾问:陕西圣达律师事务所主任 李刚庆
技术支持:渭南青山文化传媒有限公司www.0913wnw.com 媒体支持:陕西网渭南站 投稿信箱:wnw0913@163.com 新闻热线:0913-3362222 网站备案:陕ICP备14011189号-2
  陕公网安备 6105900200000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