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编热线:0913—3362222

投稿邮箱:wnw0913@163.com

首页 > 新闻资讯 > 渭南新闻 > 正文

脱贫之路上的白水县尧头村“豆腐经”

核心提示: 陕西以豆腐加工为主导产业的一村一品示范村、“一二三产融合、豆腐文化引领”,在精准脱贫的时代浪潮中,“尧头豆腐”被赋予了二产脱贫的神圣使命。尧头豆腐,正像白水苹果一样,在脱贫增收之路上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

每天凌晨五点多,梁小军、孙引娣夫妻俩都会准时起床,开始一天的活计:做豆腐。这样的日子,两口子已经坚持了十七八年,一年四季,风雨无阻。

梁小军一家是白水县雷牙镇尧头村村民,这个离县城只有1公里的村子,因豆腐而远近闻名,村口石门楼上雕刻的“豆腐第一村”5个烫金大字,昭示着豆腐加工是该村的特色。事实上,在一定意义上讲,“尧头豆腐”已成为“白水豆腐”的代名词。

在“豆腐第一村”的尧头,豆腐加工在脱贫之路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陕西以豆腐加工为主导产业的一村一品示范村、“一二三产融合、豆腐文化引领”,在精准脱贫的时代浪潮中,“尧头豆腐”被赋予了二产脱贫的神圣使命。尧头豆腐,正像白水苹果一样,在脱贫增收之路上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

十几年如一日,一年纯收入五六万元

记者见到孙引娣时,她正在操作间手脚麻利地包豆腐干,举动之间尽显关中妇女的利索和干练,她的丈夫梁小军,正在外面给人送豆腐。孙引娣家在尧头村“豆腐街”的第三家,悬挂在墙上的《食品小作坊生产许可证》和《营业执照》显示,他家叫“鸿福老作坊”,主要做豆腐加工与销售。“主要就是做豆腐和豆腐干,在销售上面,一方面我们给渭南、西安送,同时也给周边县像合阳、澄城送,每天做,每天送。”孙引娣侃侃而谈。

杀泡、点浆,做豆腐干,是孙引娣十七八年来每天都要过手的工序

做豆腐,要依次经过黄豆脱皮、浸泡、打浆、杀泡、过滤、点浆等工序,比较繁琐,而这样的日子,孙引娣夫妇俩已经坚持十七八年了,天天如此。她说在平时,自家一天要做两缸,基本上就是100多斤豆腐,200来个豆腐干,天天如此,这一坚持就是十七八年,劳累自不必说。孙引娣表示,每天都要从早上五六点忙活到下午两三点,做的豆腐有送货和零售两种,其中豆腐零售价是每斤2.5元,送货价是2.2元;豆腐干零售价是每个1.5元,送货价是1.2元。“一年下来,纯收入大概五六万元。”孙引娣说。

和梁小军家类似,尧头村不少豆腐加工户都取得了相关许可

一天下来,做豆腐占用了大半天,孙引娣把心思和希望全靠在了豆腐上,她家没有一亩果园,这在以苹果种植著称的白水县比较少见,“一家子几口人,生计全指望在这豆腐上,不敢有一丝马虎。”上午10点多,孙引娣的弟弟孙彭斌来到姐姐家帮忙,这给孙引娣省了不少活。

孙鹏斌到姐姐家来帮忙,吃上一碗豆腐脑美滋滋

成绩与问题并存,多项因素制约品牌发展

“割豆腐,到尧头”,尧头豆腐的口碑、名气经历了好几百年的传承。最早的时候,豆腐只是尧头人养家糊口的一种谋生手段,孙引娣告诉记者,家里做豆腐要从爷爷那辈算起,背个豆腐担子走街串巷叫卖这种营生,是很多尧头人的真实写照。就这样,数百年的积淀,让尧头豆腐在这个时代迸发出了新的生命力。

由于勤快,能干,肯吃苦,梁小军一家走在了全村的前列

当尧头豆腐日益成为白水豆腐的代名词时,当尧头豆腐走向周边县市时,这个活计成了部分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和某种意义上的“第二产业”,当地政府部门、村组织也关注到这一产业并有所动作。2016年后半年,白水县食药监部门开展尧头豆腐作坊整治提升,为该村豆腐加工户免费新贴了墙砖和地砖,并动员豆腐加工户将原来的木质门窗换成铝合金门窗,豆腐的加工制作环境、原料储存场地环境都有了很大改善,过去那种豆腐卤水横流、蚊蝇飞舞的现象明显改观。

如何把豆腐做得更好?把尧头豆腐这张牌打得更响?尧头村豆腐加工户在思索,村领导也在思索。梁小军表示,目前这种家庭式的散户加工,由于缺乏规范和统一引导,存在不少的弊端和问题,例如防鼠、防蚊蝇等卫生措施难以完全保障、豆腐原料添加,软硬不一,口感品相不同、加工制作空间不够、逢年过节供不需求、供需矛盾突出等,都不同程度地制约着尧头豆腐的整体形象。

送完豆腐回到家,梁小军顾不上休息又赶忙打浆

为了打好豆腐这张牌,尧头村新建了“尧头豆福文化产业园”,房屋结构为上下两层,上层大约60平方米,主要是住人,下层大约80平方米,为豆腐产品加工房。这一设计建造初衷是好的,但在梁小军看来,这种部分并不实用。“尧头豆腐要保持特色,势必要走传统手工工艺这条路子,储存黄豆等原料得一个房间,加工制作得一间,存放豆制品还得一间,另外后期还要引进礼盒包装、真空机等设备,至少得三间,产业园里一层80平方米的空间显然不够。”此外,目前家庭式散户加工制作的方式,如果个人投资,买不起设备,产量跟不上,逢年过节供需矛盾异常突出。

六项具体措施,或有助于打响尧头豆腐品牌

事实上,梁小军还有另一个身份,就是尧头村豆腐协会负责人。这个成立至今不足半年的协会,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甚至还没有协会场所,以至于一些豆腐加工户都不知道他的存在。“豆腐协会成立和存在的意义,就是引导和规范豆腐加工散户,改进产品,对外形成统一的尧头豆腐品牌。”而这,对于目前以家庭式小作坊散户加工的尧头村来说,显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尧头村的“豆腐街”,一条街道几乎都是豆腐制作加工户

突破单一产品业态、丰富豆腐产品类型,延长产业链,告别低端发展,都在摆在尧头村的突出问题。对此,尧头村村主任王彦忠有自己的思路。他表示,尧头竖起了“豆腐第一村”的招牌,就必须把豆腐作为一项主导产业,具体实施起来有几个方法,一是走出低端发展的老路子,走高端消费道路,延伸豆腐加工产业链,在豆腐、豆腐干这两大类别的基础上,积极研发生产其他豆类衍生品如腐乳、腐竹、礼盒包装、豆腐类保健品等,把一斤两三块钱的豆腐做到五六元、七八元甚至更高;二是加大招商引资,引进能人,突出典型,坚决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通过示范引领作用,带动更多豆腐加工户增收;三是挖掘豆腐的附加值,开发休闲食品,做好深加工;四是采取“公司+农户”的模式,计划带动100多农户,以公司对外联络,和酒店、超市等豆腐订单大户签订合作,形成大单子,再分解给豆腐加工户,逐步摆脱传统的零散售卖、价格不稳定等瓶颈因素;五是从现在开始,在一定时间里选取5到10户做的既快又强的豆腐加工户,村上给每户奖励2到5元不等的启动资金,用于开办与豆制品相关的农家乐,进一步增加收入;第六也是目前最可行的一点,就是尽快开设尧头村豆腐协会办公室,通过定期交流培训等形式,引导豆腐加工户从口感和外形上切实提高尧头豆腐的品质。

举办豆腐从业人员学习和培训,在尧头村将成为常态

5月23日中午,尧头村豆腐从业人员培训在村委会举办,白水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工作人员麻理斌表示,尧头豆腐要做到产业、做成品牌,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除了开拓视野、总结反思,还要积极走出去,多向外地学管理、学模式、学理念,丰富思想,启发智慧,思路决定出路,尧头豆腐才有可能闯出另一片新天地。

“一声声割豆腐吆喝了几百年,一股股豆花香香遍了大秦川,一声声割豆腐割不断那份缘,一股股豆花香把口福送人间……”白水县作家协会主席王奇戈为尧头村创作的村歌《美丽尧头好家园》,唱出了尧头豆腐的神韵和意蕴。脱贫之路上的白水县尧头村“豆腐经”,需要尧头的每个人来诵念,来贡献,来发展。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责任编辑:张耀锋
0
本网站部分图文信息转载于网络,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及时删除。网站法律顾问:陕西圣达律师事务所主任 李刚庆
技术支持:渭南青山文化传媒有限公司www.0913wnw.com 媒体支持:陕西网渭南站 投稿信箱:wnw0913@163.com 新闻热线:0913-3362222 网站备案:陕ICP备14011189号-2
  陕公网安备 6105900200000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