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编热线:0913—3362222

投稿邮箱:wnw0913@163.com

首页 > 新闻资讯 > 本网新闻 > 正文

市政协委员常伟:把脉“渭南戏曲”支招品牌发展(组图)

核心提示: 渭南拥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和戏曲资源,拥有成千上万热爱戏曲艺术的群众,得天独厚的戏曲文化和全省第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三奏大地一道靓丽的文化风景线。目前发展我市地方戏曲文化品牌还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2月26日下午,政协渭南市第五届委员会一次会议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市政协委员常伟就把脉“渭南戏曲” 为地方文化品牌发展支招进行了发言。

2月26日下午,政协渭南市第五届委员会一次会议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进行委员大会发言。记者 许艾学 摄

渭南网(记者 许艾学 实习生 张小浅)渭南拥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和戏曲资源,拥有成千上万热爱戏曲艺术的群众,得天独厚的戏曲文化和全省第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三奏大地一道靓丽的文化风景线。目前发展我市地方戏曲文化品牌还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2月26日下午,政协渭南市第五届委员会一次会议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市政协委员常伟就把脉“渭南戏曲” 为地方文化品牌发展支招进行了发言。

支持戏曲传承发展 品牌问题亟待解决

我市拥有诸多独有的地方戏曲剧种,国家级首批非遗项目阿官腔己传唱2000余年,合阳提线木偶戏是现存历史最长的剧种之一 ,华县皮影戏则被誉为“中华戏曲之父”,华阴老腔更被誊为中国最古老的摇滚乐。但目前仅有少数能保持长期演出,商业化演出更无从谈起。此外,剧团创作创新缺失,为了比赛和获奖,几十天就推一出戏,参加完比赛便“束之高阁“。各剧团当下的困境,也与“戏曲舞合”的衰弱有关。在多元化娱乐方式和新媒体的快速冲击下,“村头戏台”成了儿时的记忆,传承意识淡落,政府补贴有限,商业演出不景气,发展后劲不足,剧团“举步维艰”。戏曲传承和发展的核心是人才。就我市而言,地方院团普遍存在后备人才不足,编创人员紧缺,主要行当骨千演员缺乏。富平阿官剧团改制前,剧团演职员平均午龄40岁,25岁以下不足10人,原有的6名获“小梅花奖”演员流失仅剩一人,面临青黄不接。

紧抓机遇借鉴经验 传承戏曲推进繁荣

为紧抓国家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政策机遇,我们应借鉴富平阿宫剧团成功改革的经验,有效保护和传承好我是地方特色戏曲文化,推进全市文化创新与繁荣。建议建立市级地方戏曲传承保护体系,把县市区剧团发展纳入市级公共文化服务系统,出台全市关于传承和弘扬地方戏曲的意见探索渭南地方戏曲艺术生态保护区建设,扶持一批地方戏曲重点剧团,积极推进精品剧目创作和消费市场开拓。抓好地方戏曲人才培养,从市级层面着手加快渭南戏曲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创新地方戏曲发展扶持机制,探索建立稳定的投入保障机制,健全渭南市非遗传承保护机制,推进戏曲表演艺术精粹师徒传承,鼓励各地方剧团整理改编一批优秀剧目。推进地方戏曲借力大文化发展,将剧团“舞合”建设纳入市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在县级文化中心增设剧团教学和排演场所,镇村级文化场馆中规划建设简易戏台。丰富场馆文化展示内容和演绎形式。“以戏火馆、依馆兴戏”,使古老戏曲焕发出新的青春。立足现实生活,弘扬社会正能量,让低俗文化、封建迷信等不良意识形态没有立足之地。

2月26日, 渭南市第五届委员会一次会议第二次全会进行大会发言。市政协委员常伟就把脉“渭南戏曲” 为地方文化品牌发展支招进行了发言。记者 许艾学 摄

2月26日, 渭南市第五届委员会一次会议第二次全会进行大会发言。记者 许艾学 摄

2月26日, 渭南市第五届委员会一次会议第二次全会进行大会发言。记者 许艾学 摄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责任编辑:张小浅
0
本网站部分图文信息转载于网络,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及时删除。网站法律顾问:陕西圣达律师事务所主任 李刚庆
技术支持:渭南青山文化传媒有限公司www.0913wnw.com 媒体支持:陕西网渭南站 投稿信箱:wnw0913@163.com 新闻热线:0913-3362222 网站备案:陕ICP备14011189号-2
  陕公网安备 6105900200000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