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编热线:0913—3362222

投稿邮箱:wnw0913@163.com

首页 > 文化东秦 > 非遗传承 > 正文

蒲城椽头馍制作技艺被列入陕西省非物质遗产名录

核心提示: 馍,大家都不陌生,但是酥而不硬、久存不霉、制作中不放碱的蒸馍工艺,就只有陕西省蒲城县的椽头馍技艺了。2009年,蒲城椽头馍制作技艺被列入陕西省第二批非物质遗产名录。

馍,大家都不陌生,但是酥而不硬、久存不霉、制作中不放碱的蒸馍工艺,就只有陕西省蒲城县的椽头馍技艺了。2009年,蒲城椽头馍制作技艺被列入陕西省第二批非物质遗产名录。

蒲城椽头馍制作技艺被列入陕西省非物质遗产名录

传说曾被慈禧钦定为朝廷贡品

走在蒲城县城的街道,随处可见售卖椽头馍的门店。说起椽头馍,蒲城人都特别自豪。蒲城椽头馍制作技艺的传承人宋转运介绍,蒲城椽头馍的历史悠久,唐王朝在蒲城葬有5个皇帝,春秋祭祀都献馒头。又传说唐书法家李伯海曾为皇帝陪葬墓书写碑文,立于蒲城北刘村,历代官员名流,专程前来欣赏、临摹和拓取碑文的。北刘村距县城不到10公里,往来人多有品尝和带走蒲城蒸馍的。这些虽非正史,但也可看出,很久很久以来,蒲城蒸馍就做得极好。

蒲城椽头馍制作技艺被列入陕西省非物质遗产名录

关于椽头馍的名字还有一个传说。早在明朝时,蒲城人每年六月六农忙后有去后稷祠祭祀的习俗,多以面食为供品。时任蒲城县令的彭希武重修后稷祠后,以祠内房挑檐松木椽头定样,规定了以后供品蒸馍的式样,蒲城椽头蒸馍随之得名并流传至今。

蒲城椽头馍制作技艺被列入陕西省非物质遗产名录

“说椽头馍的历史,一个人不能不说,那就是慈禧太后。”宋转运说,当年慈禧落难西逃途经蒲城永丰岔里村时,吃到了县令贡上的椽头馍,赞不绝口,并将其钦定为朝廷贡品。清道光名相王鼎在家乡也曾用椽头馍招待林则徐。爱国名将杨虎城常用家乡的椽头馍招待同僚,犒赏将士,“椽头馍中更有着蒲城特具的人文底蕴”。

蒲城椽头馍制作技艺被列入陕西省非物质遗产名录

制作工艺极其严格且讲究

“按照老一辈人的传授,椽头馍的制作工艺极其严格且讲究,从蒸馍的水到起锅,需要整整八道工序。”宋转运说,一水二面三酵四和五压六揉七蒸八起,这个八道工序每一道都不能出任何差错,任何一道工序不符合,就不能做出椽头馍特有的色香味。

馍能不能做得香甜,水是基础。以前做馍讲究用县城内东槐院地下井水,因为地下水通过土层的过滤,含的矿物质及PH值不同。城内东槐院的地下水,所含的矿物质和PH恰恰适应了椽头馍对水质的要求,其余各处之水,不是偏碱就是偏酸,都不能用。

蒲城椽头馍制作技艺被列入陕西省非物质遗产名录

“除了水,做馍用的面粉也非常讲究,要用蒲城当地产的高筋小麦,面粉要用人工石磨磨的。”宋转运说,因为人工磨面速度慢,面不发热,小麦中的原始成分不会被破坏掉,做出的馍香与不香,都与此有关。而用机器磨的面做出的馍无筋骨,吃着发黏。

做馍,发酵是关键。发面酵母,只能用自然的面酵母,若用化学酵母,做出的馍就缺少原始麦香味,容易开裂和霉变,不易存放。和面用的水温要随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艺人们常根据天气的阴晴、气温的高低来确定水的多少,根据面和酵母的用量确定两者的比例。一般面和酵母量冬季是5:5,夏季是3:7。这样,和成的面虽散却黏,虽硬但易成型。

蒲城椽头馍制作技艺被列入陕西省非物质遗产名录蒲城椽头馍制作技艺被列入陕西省非物质遗产名录

香酥可口离不开压和揉

“椽头馍在不放碱的情况下能香酥可口,离不开压和揉。”宋转运说,做椽头馍,离不了压杠,杠有大小之分。先用大杠将面絮压成块状,多是房内沿墙凿一洞,将碗口粗的大杠一端塞于洞内,杠下是数寸厚的案板或石板,人骑在杠上,一手扶杠,一手翻面,全力下压。大杠压后再将压成的面块切成小一些的条,放在小杠上再压。经过大小杠压过之后的面,其筋骨自在其中,摸似绸缎,光滑有加。

面经过大小杠千压万压之后,韧度和硬度都恰到好处,还需经过揉、搓、滚、切、捏等工序,这些均讲究手上工夫。大块面在艺人手下三揉两搓便成一长条,几经滚动,便形成圆形面柱,再用刀剁成块,用手捏成菱角分明、别具特色的椽头馍雏形。冬季要把初成型的馍在热炕上泛,夏季在太阳下泛,待泛起之后上笼时把馍反过来摆放均匀即可。

蒲城椽头馍制作技艺被列入陕西省非物质遗产名录

椽头馍上锅蒸时要求气不间断,每层笼上锅须等蒸气从下层笼中鼓满后,再上上一层。这样,每层笼的馍,一上锅就在相同的蒸气条件下蒸腾。这时的火,必须是猛火,一般每锅要蒸近20笼。这样,从底层到顶层,层层如此,当笼全部上完时,笼已经气圆,再持续30分钟,即用文火。否则,蒸出的馍下熟上不熟,更不会光滑如玉。

蒸馍时,最后一道工序就是起笼。起笼时要求不停火,这样,当从上向下逐层起笼时,蒸汽始终保持上冲之势,避免了笼内热、笼外凉的情况。否则,容易出现馍塌陷蜷缩。这就是笼内外温差大、热馍受冷后急速收缩造成。

蒲城椽头馍制作技艺被列入陕西省非物质遗产名录

发展椽头馍系列产业

宋转运说,凡是吃过椽头馍的人都赞不绝口,因为正宗的蒲城椽头馍光泽晶莹,如美玉凝脂,十天半月不霉变,椽棱分明,掰开齐茬,千层万层,异香扑鼻,甘香盈口。热吃不黏,到口松软,甜香清悠,回味无穷;冷吃香酥,自然疏散,嚼之有劲,咽之顺口。

“现在,传统正宗的椽头馍在市面上已经很难找到了。”宋转运说,先不说小麦的品种,首先面粉都是机器磨的,几乎没人用石磨磨面粉,而且现在压面、揉面都是机械代替人工,蒸馍也几乎不用传统的蒸笼,都是现代的蒸箱。

宋转运表示,椽头馍的市场倒是很大,但蒲城做椽头馍的都是小手工作坊式,没有一家规模较大的企业或者厂子制作经营,导致馍的质量良莠不齐。他认为椽头馍要发展,需要发展系列产业。首先在蒲城建立椽头馍小麦种植基地,为椽头馍提供高质量的小麦;其次建立椽头馍制作园区,椽头馍非遗基地等一系列基地园区。这样可以从源头到工艺流程上对椽头馍的质量把关,还可以发展旅游产业,让艺人们的收入更高,让椽头馍的名气更大。( 图片由蒲城县非遗中心提供)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责任编辑:张珂
0
本网站部分图文信息转载于网络,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及时删除。网站法律顾问:陕西圣达律师事务所主任 李刚庆
技术支持:渭南青山文化传媒有限公司www.0913wnw.com 媒体支持:陕西网渭南站 投稿信箱:wnw0913@163.com 新闻热线:0913-3362222 网站备案:陕ICP备14011189号-2
  陕公网安备 6105900200000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