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编热线:0913—3362222

投稿邮箱:wnw0913@163.com

首页 > 文化东秦 > 非遗传承 > 正文

陕西:非遗助力扶贫

核心提示: “从2016年至今,我县凤栖镇作善村参与面花、黄黄软馍制作的农户多达86户。仅面花一项,农户年收入最高的达到7.6万元,低的也在3万元以上,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孙金红的年收入高达20多万元。面花、黄黄软馍制作是该村的特色产业,已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日前,在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举办的陕西省文化(非遗)助力扶贫能力提高班上,延安市洛川县文化馆馆长郝红梅在谈及该馆“精准扶贫 非遗走亲”活动带动群众脱贫致富前景时如是说。

“从2016年至今,我县凤栖镇作善村参与面花、黄黄软馍制作的农户多达86户。仅面花一项,农户年收入最高的达到7.6万元,低的也在3万元以上,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孙金红的年收入高达20多万元。面花、黄黄软馍制作是该村的特色产业,已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日前,在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举办的陕西省文化(非遗)助力扶贫能力提高班上,延安市洛川县文化馆馆长郝红梅在谈及该馆“精准扶贫 非遗走亲”活动带动群众脱贫致富前景时如是说。

近年来,陕西涌现出一批非遗技艺传承典型示范农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和传承人工作室。2017年12月,陕西省文化厅在咸阳市武功县召开文化助力扶贫现场会,并命名了第一批文化助力扶贫示范单位,为“巧娘草编专业合作社”等首批16家示范单位授牌。此次提高班是陕西持续发力鼓励和动员更多的相关企业参与非遗助力脱贫攻坚工作,探索非遗助力扶贫新模式迈出的又一坚实步伐。

陕西省文化厅相关负责人说,陕西要不断总结经验、分享成果,运用非遗项目精准发力,奋力作为,将基层公共文化发展、文化艺术创作、特色文化产业发展、非遗传承利用等工作与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工作有效结合,互联互通、共建共享、互相支持、互相服务,以“文化+脱贫”的方式带动贫困群众就业,实现脱贫致富。

毛麻绣:不难学 收入还可观

“我利用农闲时间做了两个月的毛麻绣,就增加收入3000多元。”洛川县石头镇史家河村村民张麦玲边做毛麻绣边高兴地说,毛麻绣学起来不难,收入很可观,最主要的是还不影响正常干农活。地处渭北黄土高原沟壑区的洛川县是延安市贫困人口最为集中的区域之一,史家河村共有171户602口人,村民的收入普遍较低且不稳定。

“县文化馆去年7月包扶史家河村后发现,史家河村的贫困人口以妇女居多,而当地的非遗项目洛川毛麻绣又面临着传承难,甚至失传的危险,于是决定利用县文化馆的自身优势,在该村开展‘精准扶贫 非遗走亲’活动。”郝红梅说,由洛川县文化馆提供材料,通过对每户选出的1名至2名对面花和黄黄软馍制作、毛麻绣、剪纸等感兴趣的妇女进行培训,确保每个贫困户掌握一门致富技艺。与此同时,洛川县文化馆还在这里成立了非遗传承基地和传习所,确立了传习户。

在这一活动的带动下,截至2017年年底,史家河村的136户顺利实现脱贫。其中,毛麻绣技艺使贫困户年收入平均增加2600多元,面花技艺增收1200多元,刺绣技艺增收1500多元。

草编:创业增收的“香饽饽”

渭南市临渭区有着1000多年历史的非遗项目桥南草编的名气越来越大了,成了扶贫致富的好项目。

走进临渭区桥南镇的巧娘草编专业合作社,用玉米皮、小麦秸秆编织的形形色色的风铃、造型精美的小挂件、日常家居用的拖鞋和草帽等各式各样的草编手工艺品挂满四周,琳琅满目。据巧娘草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陈春苗介绍,该社的草编作品不仅国内畅销,也吸引了日本、尼日利亚、尼泊尔等国的商人。

为了帮助当地留守妇女居家灵活创业,通过采取“产业+合作社+农户”的运营模式,巧娘草编专业合作社以免费订单式培训,培训一人带动一户的方式,辐射带动周边村庄300多名留守妇女、贫困户、残疾人参与草编产业,并用高于市场价10%的收购价优先收购有残疾的贫困户的原材料。“我腿不行,平时就想在家弄点儿啥补贴家用。短短几天培训我就学会了草编技术,在家里就能干活、挣钱啦。”在渭南市残疾人创业创新工场举办的2018年第一期草编培训班上,来自渭南市临渭区的刘阿妮兴奋地说。

截至目前,陈春苗已先后在12个村举办了非遗草编技能培训班,累计培训数千人,草编产业成为当地村民发家致富的“香饽饽”。“下一步,我们还将继续扩大产业扶持,拓宽草编制作的应用范围,让临渭草编更好发展的同时,也让更多的贫困户早日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双丰收。”陈春苗说。

绣娘:居家灵活就业

地处秦巴交汇地带的汉中市宁强县,是国家级羌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但长期以来经济落后、物质匮乏,精美艳丽的羌绣羌服一度被当地视为落后的象征。

为传承、发展羌绣,宁强县羌州绣娘文化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小琴注册“羌州绣娘”商标,成立羌绣公司,通过“公司+合作社+绣娘”的模式带动全县8个乡镇设立了羌绣专业合作社,并先后培训600多名绣娘。

“为了让羌族刺绣艺术免于失传,我用了3年走遍全县每一个村落,挖掘热爱刺绣的爱好者,鼓励她们重拾针线。”王小琴说。合作社通过定期回收绣娘制作的服装、衣帽、鞋垫、手包、钱包、头饰、围巾、靠垫等系列羌绣产品,使该县500多名贫困妇女实现居家灵活就业,人均年增收3000元到1万元不等。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责任编辑:左璐璐
0
本网站部分图文信息转载于网络,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及时删除。网站法律顾问:陕西圣达律师事务所主任 李刚庆
技术支持:渭南青山文化传媒有限公司www.0913wnw.com 媒体支持:陕西网渭南站 投稿信箱:wnw0913@163.com 新闻热线:0913-3362222 网站备案:陕ICP备14011189号-2
  陕公网安备 6105900200000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