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编热线:0913—3362222

投稿邮箱:wnw0913@163.com

首页 > 县市频道 > 高新 > 正文

酵素大健康产业领域中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组图)

“酵素”源于中国,“食用酵素”形成产业化兴于日本,后传至东南亚、台湾等国家和地区,我国是传统发酵大国,酿造与发酵工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承,发酵产品有着天然的资源优势和技术优势。近年来,随着优质的种植环境和良好的种植方法不断提升,酵素科研水平和技术能力的不断进步,加之广大消费者群体对健康生活的需求和国家一系列政策的支持下,仅在渭南经开区,就建有中国酵素城,并聚集酵素相关企业60余家,形成了牢固的酵素产业基础。随着酵素消费热、学术热、投资热的兴起,“酵素”产品越来越多,但由于成分种类不齐、分类不明、工艺各异、功效不精确等问题的存在,导致消费者产生疑惑:酵素产品可靠吗?

衡量一个产品是否可靠,主要有两个考量指标:一是有没有科学的产品标准,二是有没有被列入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鼓励类项目中。标准是对产品身份的界定,而列入鼓励项目中则是对产品身份的认可。毫无疑问的是,酵素产品二者都具备,酵素产业是被国家认可支持、行业标准规范明确的产业。

最早开始,消费者们提及酵素,就会有两种意识反应:“酵素是酶,是一种极为重要的生物催化剂”;还有一种大众说法就是“酵素就是保健品,有很多种神奇的治病功效”。2019年7月,由中国生物发酵产业协会牵头制定的《植物酵素》和《酵素产品分类导则》两项行业标准获得工信部批准后开始实施,进一步明确了酵素的科学认知,规范了酵素市场。按照标准QB/T5324-2018《酵素产品分类导则》对酵素产品给出科学的定义:酵素,以动物、植物、菌类为原料,添加或不添加辅料,经微生物发酵制得的含有特定生物活性成分的产品。详细科学的做出了分类:食用酵素、环保酵素、日化酵素、饲用酵素、农用酵素、纯种发酵酵素、群种发酵酵素、复合发酵酵素、植物酵素、菌类酵素、动物酵素等。标准QB/T5323-2018《植物酵素》进一步对植物酵素种类做出了分类:食用植物酵素、日化植物酵素、农用植物酵素、环保植物酵素及其他植物酵素,目前渭南经开区食用植物酵素已经初具规模,并形成了原料种植、科研生产、标准认定、检验检测、营销推广等全产业链条。

系列标准也对食用植物酵素功能有了明确的定义:酵素不是酶而是食品。经深度发酵过的酵素中含有经酶分解的多种小分子营养物质,当人的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时,这些小分子营养物质进入人体后可以直接被人体吸收利用,维持人体微生态平衡,修复身体亚健康状态。

酵素产业不仅有科学标准,更有国家政策的背书。

2016年10月25日,由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并实施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实现国民健康长寿,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从产业规模来看,到2030年,健康服务业总规模将达到16万亿元,酵素属于大健康产业的标志性产品,以酵素为标志的大健康产业已经成为新一轮的产业风口。

2019年10月30日,国家发改委第29号令公布了《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年本)》。该指导目录由鼓励类、限制类、淘汰类三个类别组成。其中,鼓励类主要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促进作用,有利于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技术、装备、产品、行业。

在该指导目录鼓励类“十九、轻工”这一类目第29条中,新增了“酵素生产工艺技术开发及工业化、规范化生产”。作为国家层面首次对酵素产业提出明确性的鼓励政策释放了怎样重要的信号?政策发布对酵素企业存在哪些意义?潜在机遇如何?

首先,《目录》将会激发企业不断创新、开发新产品,极大地丰富食品的品类与品种。酵素产业作为国家重点扶持的大产业,《目录》将进一步鼓励酵素企业在标准引用、企标制定、产品检验检测、技术工艺、生产流程等方面更加规范化,把一些生产不规范、虚假宣传的企业逐步排除在外,去伪存真;对消费者而言,可以在市场上买到更加优质、放心的产品。其次,国家发改委把酵素放入《目录》鼓励类项目中,有利于建成研发、生产、人才、监管等科学发展体系。国家鼓励发展,不仅说明酵素产业得到了国家有关部门的认可,更说明酵素产业契合大健康产业发展规律,酵素产业也会得到更多的产业配套支持和优惠政策,广大消费者也将在不断的产品质量提升和供给充足中满足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责任编辑:曾昕韵
0
本网站部分图文信息转载于网络,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及时删除。网站法律顾问:陕西圣达律师事务所主任 李刚庆
技术支持:渭南青山文化传媒有限公司www.0913wnw.com 媒体支持:陕西网渭南站 投稿信箱:wnw0913@163.com 新闻热线:0913-3362222 网站备案:陕ICP备14011189号-2
  陕公网安备 6105900200000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