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编热线:0913—3362222

投稿邮箱:wnw0913@163.com

首页 > 县市频道 > 澄城 > 正文

澄城:祖孙三代挂面情(组图)

“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三千万儿女热爱秦腔。咥一碗挂面喜气洋洋,没搁油辣子嘟嘟囔囔。”陕西人爱吃面,因为它口感劲道、食用方便、价格低廉、易于贮存,就像陕西人的性格简单、直爽。

有一种手工面,叫“爷爷的面”。据说,它始于明末清初,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经过历代相传,引出了许多动人的故事。它以适口、细腻、美味受到历史市场的青睐,至今经久不衰,它就是澄城县安里镇的刘卓挂面。

爷爷张顺锁用挂面养家糊口

家住刘卓村的张顺锁一家世代做挂面,是十里八乡有名的“挂面世家”。今年84岁的他,从十四岁就开始跟着自己的爷爷学做挂面,从配料、和面、醒面、杠面到盘面、搓条、上面、铺面、晾晒到分切、包装,从面粉到挂面,历时两三天时间、十多道工序,每一步张顺锁都不容自己马虎。每天早上五点多起床开始干活。做挂面的时候他要给爷爷、父亲帮工,打下手,等到挂面做成后,他又得挑起二三十斤重的担子去往距离家二十里远的县城叫卖,一趟生意来回步行就要四个多小时。

“那时候可怜,没有手套和帽子,手上冻得冻疮大冬天往外渗血……”张顺锁说为了全家的生计,他从不叫苦,只盼着早早把挂面卖了换钱。尽管那时候一斤挂面只能赚到几分钱的利润,但一想到全家都靠着他这微薄的收入换“黑面”充饥时,他也就不觉得自己辛苦了。

父亲张忠义用挂面发家致富

从祖辈手里传承的手艺张顺锁养活了一家老小,后来,儿子张忠义也接过父亲的传承,学起了做挂面。

挂面做得好,选材很重要。张忠义家里的十几亩土地都种上了小麦,生意好的时候自家囤积的面粉都供不应求,还需要收购同村乡亲的小麦。

“我们的挂面选材从来不用从外边面粉厂买的面粉,因为经过加工的面粉都会有添加剂,这会让挂面的劲道和口感都大大折扣!”张忠义认为,自己亲手种的小麦用着更放心。

作为传统的手工挂面,张忠义家的挂面工序多、制作时间长,眼瞅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都外出打工,挣的钱也越来越多,自家却只能守着一亩三分地折腾,张忠义心里多少有些着急,但张顺锁教育儿子张忠义,“这是祖传的手艺,不能丢了!”张忠义和妻子在生意最不景气的那些年,忙活全年才也只有两三万元的收入。但是他耐得住性子,一直坚持着做自己认准的事情。

功夫不负有心人,后来随着人们对绿色食品、传统工艺的重新认识,张忠义的手工挂面再次走进了大众的视野,刘卓手工挂面也被市上确定为“渭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张忠义的生意也逐渐有了起色,家里的日子也慢慢好了起来,甚至在村子里也成了数一数二的富裕家庭。

子张杨飞用挂面吸引八方来客

今年27岁的张杨飞高中毕业后没有考上大学,但是心中有梦的他也想有一番作为。经过思考,他决定要将用网络新平台把传统工艺发扬光大。

就这样,张扬飞把挂面搬上了互联网,风风火火地当起了电商。

“现在买我们家挂面的可不止周边县城的人,全国各地的人都有呢!”张杨飞的口气了是满满的自豪。为适应越来越多人群的需求,挂面的品种也从单一的传统口味增加了鸡蛋、菠菜、火龙果、西红柿、红萝卜等多个品种,还有专门针对老人、孕妇、幼儿等新研制的特色配方挂面。

采访最后,张顺锁老人欣喜地告诉记者,“在我孙子的努力下,我们现在一年能生产、加工挂面三万多斤,收入至少在十五万元左右!真的从来没想到挂面能带给我们这么多的经济效益,我们家还将继续把这门手艺传承下去!”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责任编辑:曾昕韵
0
本网站部分图文信息转载于网络,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及时删除。网站法律顾问:陕西圣达律师事务所主任 李刚庆
技术支持:渭南青山文化传媒有限公司www.0913wnw.com 媒体支持:陕西网渭南站 投稿信箱:wnw0913@163.com 新闻热线:0913-3362222 网站备案:陕ICP备14011189号-2
  陕公网安备 6105900200000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