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编热线:0913—3362222

投稿邮箱:wnw0913@163.com

首页 > 县市频道 > 大荔 > 正文

脱贫攻坚先锋颂|有个好地方叫贺家洼

核心提示: 对于大荔县冯家镇贺家洼村的群众来说就是这样。崭新的水泥路旁,是大片的大棚冬枣,今年又是一个好收成.

有首歌是这样唱的:“其实你不用去远方,好地方就在你身旁。”对于大荔县冯家镇贺家洼村的群众来说就是这样。崭新的水泥路旁,是大片的大棚冬枣,今年又是一个好收成;大棚里,农户们正在修剪枣树上的枯枝,为来年做着充分的准备;村中新建民居充满现代气息,在修葺一新的文化广场上,几个孩子正在健身器材上开心地玩耍……看到这样的场景,让人很难相信几年前的贺家洼还戴着贫困村的帽子。

曾经的贺家洼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而摆脱贫困的过程并不简单,这既得益于脱贫攻坚工作的开展,也得益于村两委班子的辛勤付出。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怎么让村子摘掉贫困的帽子,让村里人富裕起来,就成了贺家洼村两委一班人的心头大事。在反复的讨论和实践中,一个以党员为基础,以产业发展为龙头的脱贫思路逐渐形成。

2016年,贺家洼村两委班子决定,在全村大面积种植冬枣。这样的一个决定在当时却受到了村民的抵触——在2016年之前,贺家洼村仅有极少的土地种植冬枣,更多的则是苹果和其他杂果。要让村民挖掉已经挂果的果树种植冬枣,无疑是件难事。就在这样的情况下,村里的党员发挥了模范带头作用。

在那段时间里,村里的党员们挨家挨户地跑,耐心地给村民讲解种植冬枣的好处。就这样,一亩亩冬枣种了下去,一个个大棚建了起来。3年时间,贺家洼村新栽冬枣1680亩,其中新建设施大棚冬枣210亩,全村的冬枣年产量达400万斤,产值达580万元。

“脱贫了,感谢党的好政策,心里美得很。”52岁的徐淑巧告诉记者,“前几年老伴得了脑梗,地里的苹果也不见收成,日子过不前去。后来在村干部的帮助下,我家种了4亩大棚冬枣,村上还给我提供专业技术指导,去年我家冬枣纯收入就有6万多块。”幸福的笑容在徐淑巧脸上洋溢。

生活已经发生或者即将发生喜人变化的可不止徐淑巧一家。村民田春起也是脱贫队伍的一员。他边数着刚到手的5000元边说:“从来没想到我这手艺还可以挣钱,每天给醋厂编醋瓮上用的盖子,厂子还给我们贫困户分红哩,哪都不用去,就待在家里,一年就有2万元,放到以前想都不敢想。”

让田春起尝到甜头的正是该村成立的贺家洼村大恒酱醋专业合作社。

在贺家洼村,保留着许多传统的手工技艺,比如编织、酿醋等等。可村上没有相关成规模的产业,让一些有技术的“能人”没有发挥空间。为让这些传统手工技艺产生效益,2017年,贺家洼村党支部以大恒酱醋专业合作社土封酱醋特色产业为重点,注册了“贺大叔”品牌酱醋,通过“党支部+村委会+合作社+贫困户+市场”模式,让村上的贫困群众有了新的收入来源。该合作社先期购买106套缸和酿造原料,以懂技术的“能人”为基础,吸纳106户贫困户入股,每户分得一缸。合作社统一负责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统一销售,入社贫困户不担任何风险,产出盈利归贫困户所有,2017年9月为一期106户贫困户分红95400元。二期吸纳全镇155户贫困户入社,兑现贫困户红利31000元。

就这样,一条脱贫跟着“能人”走,“能人”跟着产业走,产业跟着市场走的产业精准扶贫新路子就这样走了出来。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在产业得到发展之后,攻克薄弱环节,补齐脱贫短板,完善基础设施就显得尤为重要。

曾经的贺家洼村正是因为交通不便,导致产业发展受限。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打破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2017年,贺家洼村党支部一班人多方奔走,给村里修建了10.3公里的通村水泥路,新建了4000平方米的群众文化体育广场;又利用政策为村中一些贫困群众实施了危房改造、异地搬迁、教育资助……在该村党支部一班人的努力下,贺家洼村终于甩掉了贫困村的帽子。2017年该村农民人均纯收入12700元,69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一穷二白的村庄靓了起来,富了起来。

冬日已至,午后的阳光透过薄雾照进村子里,让贺家洼村沐浴在一片金色之中。通村路上,装满砂石的运输车正在往村里驶去,又有一户人家要盖新房了。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责任编辑:张珂
0
本网站部分图文信息转载于网络,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及时删除。网站法律顾问:陕西圣达律师事务所主任 李刚庆
技术支持:渭南青山文化传媒有限公司www.0913wnw.com 媒体支持:陕西网渭南站 投稿信箱:wnw0913@163.com 新闻热线:0913-3362222 网站备案:陕ICP备14011189号-2
  陕公网安备 6105900200000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