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编热线:0913—3362222

投稿邮箱:wnw0913@163.com

首页 > 县市频道 > 潼关 > 正文

潼关路上

核心提示: 元代张养浩的一首《潼关怀古》,吟出了山河表里潼关路的仰天长叹。虽然不比李太白“蜀道难,难于上青天”那么壮怀激烈,却也道出了天下行路人的艰难与困苦。

元代张养浩的一首《潼关怀古》,吟出了山河表里潼关路的仰天长叹。虽然不比李太白“蜀道难,难于上青天”那么壮怀激烈,却也道出了天下行路人的艰难与困苦。现代人虽然没有经历过当时人们行程的艰辛,但我们从古人的字里行间早就体味到了他们出行的滋味。无论是达官贵人抑或阔商富贾,比普通老百姓舒坦的无非是有马有车有轿有船,而穷人只是徒步而已,但大家所行的道路却是一样的艰辛坎坷。

在我的记忆中,小时候去县城,村里的人们大致有三种选择:一种是坐顺路的拖拉机,一种是骑自行车,但大多数人还是步行。坐拖拉机去县城的人要和开车的人熟悉,再者并不是每天都有去县城的拖拉机,所以能够坐拖拉机去县城是让很多人觉得奢侈的事了。拖拉机必须走大公路,从村里到县城将近15公里的公路,其间有5公里左右的土路,10公里左右的柏油马路。这样出行是最远的路程。

骑自行车的人是村里经济条件相对不错的一种人。在那个结婚都要“三转一响”的年代里,有一辆自行车是人们心目中无上荣光的事。然而骑自行车,依然要走那条让人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土路。遇到泥水多的地方不再是人骑车,而是车骑人了。从土路走到陇海铁路边上,沿这条铁路一路向西钻过两个长约500米的铁道隧洞后才能到达县城,因为这样走要比走柏油马路节省近一半的路程。

除了以上两种行路方法,多数的乡亲们还是采取相对较为普遍的方法,步行去县城。从村里出发,三三两两地向村外的西沟边走去。沿西沟的羊肠小道下到沟底再上坡到沟西岸,如此翻过两道沟,就到了县城边缘。步行翻沟虽然累人,但行程是最短的。老几辈人都这样行走,也没有什么不方便。倒是小娃娃们在沟里,沿途有野花和野果的诱惑,竟然增添了些许乐趣。

随着时代的变迁,村里人从步行到骑自行车再到骑摩托车,早已放弃了步行翻沟的行路模式。

大家都明白一个道理:要想富先修路。整修了那条尘土飞扬的土路,将柏油马路从村口一直修到了国道上,全县上下、村与村之间的乡村公路平坦整洁,方便了乡亲们的出行。后来铁路部门加强了铁路沿线的安全防护,人们也不再沿铁路而行了。

就在村村通上公路的同时,从县城境内穿行的高速公路、高速铁路也修通了。以前来往一趟县城的时间如今已可以来往一趟省城了,人们纷纷赞叹交通的发达,赞叹道路的快速发展。

道路的畅通,方便了四面八方的交流。如今的人们出行无论是乘坐飞机、高铁或是自驾,都不会因为道路的难行而受困。人们的生活条件改善了,外出求学、务工、旅游,不再为行路难而煎熬了。

站在故乡的塬上,看到连霍高速、郑西高铁、陇海大动脉及国道上东来西往的车流,构成一幅绝妙的美景。建成不久的沿黄公路从华山脚下一直向北到陕西最北端,成为陕西境内一条风景优美的观光道路,成为人们休闲观光的好去处。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责任编辑:张珂
0
本网站部分图文信息转载于网络,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及时删除。网站法律顾问:陕西圣达律师事务所主任 李刚庆
技术支持:渭南青山文化传媒有限公司www.0913wnw.com 媒体支持:陕西网渭南站 投稿信箱:wnw0913@163.com 新闻热线:0913-3362222 网站备案:陕ICP备14011189号-2
  陕公网安备 6105900200000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