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编热线:0913—3362222

投稿邮箱:wnw0913@163.com

首页 > 县市频道 > 合阳 > 正文

洽川的宝葫芦 铁锅鱼 联手牡丹故事 上演沿黄观光路上的旅游产业富民大戏

核心提示: 洽川东临黄河、西依青山,气候湿润,素有“小江南”美称,更有人称“早知有洽川,何须下江南”。

洽川东临黄河、西依青山,气候湿润,素有“小江南”美称,更有人称“早知有洽川,何须下江南”。洽川风景名胜区是全国4A级风景名胜区,也是西北地区面积最大,生物种类最多的天然保护湿地生态区。最美“1号”公路——沿黄观光路穿境而过,随着沿黄路的开通,以葫芦为首的洽川三宝(洽川葫芦、洽川红宝石石榴、洽川九眼莲)成了旅游富民的大产业。为了探究黄河岸边的农民是怎样把小葫芦变成了“宝葫芦”并且能雕刻出上千个品种、市场销售从几元到几千元、有收藏价值的工艺品甚至一个小小的葫芦卖到一两万元也不在话下的,8月11日,记者来到了合阳县洽川镇南义村的葫芦产业基地,探访小葫芦里藏着的大秘密。

小葫芦大不同  里面藏着上千个文化故事

微信图片_20180815145716

洽川葫芦种植专业合作社在南义村的村部里,一进展馆,琅琳满目的各种葫芦工艺品、装饰灯具让人眼花缭乱,上千只葫芦,上千种内容,造型和寓意各不同,独具匠心,没有一个重样的。合作社的致富带头人是30来岁的宋朋杰,他是洽川葫芦雕刻技艺第三代传承人,又是葫芦雕刻高手,葫芦种植让他成了方圆百里的名人。宋朋杰说,葫芦是中华民族最原始最古老的吉祥物,谐音“福禄”、“护禄”的谐音,葫芦“蔓”与“万”,葫芦籽粒比较多,有着“子孙万代、繁茂吉祥”的寓意,历史上就有在家中摆放葫芦则有“聚财、富有、避邪、和睦、吉祥”之意,让葫芦成为寓意吉祥、向往幸福的家庭装饰品,走进千家万户,也是他做大葫芦文章的初心。镂空葫芦灯是宋朋杰的拿手绝活,作为全国首创,合阳厚重的人文历史赋予了葫芦灯众多的文化色彩,洽川风情系列、诗经系列、红色经典系列、中华福文化系列等产品的研发都成了宝葫芦的特色。

微信图片_20180815145735

洽川葫芦灯、九眼莲菜、黑乌鲤、红宝石石榴如今已经成为洽川文化旅游产品的代表,也成为洽川旅游在国内外营销推介的名片和“网红”特色产品。曾在杨凌农高会、东西部贸易洽谈会、陕西旅游商品博览会展出并获奖,且在2017年的中国特色旅游商品大赛中获奖,拿到了五万元的奖金,同时更成了合阳县委、县政府重视和扶持的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富民产业。

微信图片_20180815145751

洽川的葫芦在手艺人的手中能变为一个个文化瑰宝,葫芦灯、葫芦挂件、摆件,包括实用型的葫芦鸡瓢和酒壶,工匠们用掐丝技术和雕刻工艺将其塑造成了宝物。如此令人惊艳的葫芦,到底出自何人之手?走进加工车间,专心致志雕刻的工匠们竟是身体有残疾的当地村民,有掐丝的、雕刻的、在葫芦上画画的。据了解,这些工艺技术,都是这家“洽川葫芦”的老板宋朋杰去外地学习,然后回来亲身教授的,并且不收分文培训费,还要教会大家这个技能,培训出来后,这些员工每月可拿到2000--3000元的工资。葫芦加工成作品,从粗描到雕刻完成,一个完整的葫芦作品需要少则几天多则一个月的时间。目前员工有八人,都是当地的残疾人或贫困户,宋朋杰的义举也成了当地产业带动脱贫的典型例子。

微信图片_20180815150232

随着沿黄观光路的开通和洽川游客量大幅增加,很多游客也对洽川葫芦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经常走进葫芦合作社上门选购。当地中葫芦的农民越来越多,一亩地投资两千多,收成的话要看葫芦的长成形状,因此,葫芦需要精心呵护,收成好的一亩地可以达到一万多元。葫芦经过加工,一个可以卖到几百到几千不等,线下主要销往山东等地,线上在浙江地区卖的较好。但因为经营时间较短经常供不应求。到了收获季节,南义村的老老少少坐在家门口就能加工简单的葫芦工艺品,计件工资,一天也能挣上成百元。

徐水河“牡丹故事”讲出了富民的美丽产业

微信图片_20180815145731

国色天香的牡丹,如今成了市场需求量剧增的“美丽产业”和“幸福产业”。黄河西岸的合阳县,每到5、6月份,成千上万亩的牡丹竞相盛开,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与客商。来合阳旅游的游客,忍不住都要下车拍一下牡丹盛开的样子,特别是喜欢画牡丹和吟诵诗歌的文化人,来合阳赏牡丹更成了一次有意义的旅行。徐水河“牡丹故事”因拥有全国最大的油用牡丹种植基地3万亩而享誉全国。

微信图片_20180815145746

牡丹自古以来都是最受大家欢迎的花中之王,全身都是宝,既好看、又好吃、还可以衍生出很多产品,花蕊能制成牡丹茶,花瓣可以做成鲜花饼,牡丹籽可以用来榨油,其余的便可精加工做女性美容产品,像牡丹面膜,5片装的一盒可以卖到168元。另外牡丹的药用价值更高,成了家庭生活养生保健的好东西。合阳徐水河牡丹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罗耀民因带领群众种植牡丹而在全省油用牡丹行业成了名人。

微信图片_20180815150228

在徐水河“牡丹故事”展厅,牡丹精华液面膜、牡丹精油、牡丹纯露、牡丹全花茶、牡丹花蕊茶、牡丹籽食用油、牡丹花雕酒等几十个品种映入眼帘,让人大开眼界。罗耀民告诉记者,合阳徐水河牡丹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从种植、管理、收购全程提供一站式服务,让牡丹种植户没有后顾之忧。从农田选址、施肥、田间管理提供一对一帮扶,并由加工企业直接供应原料,以保护农民利益最大化。去年在全县种植油用牡丹20000亩,育苗2000亩。覆盖了全县每个乡镇。还吸纳了百良镇、同家庄镇、城关镇、金峪镇、和家庄镇、王村镇等贫困户达到300多户,每户帮扶栽培油用牡丹2亩以上,今年专业合作社社员发展到1000户以上,实现全县各个乡镇覆盖,贫困户入社率达100%,贫困户户均收入达到2万元以上。

微信图片_20180815150235

徐水河“牡丹故事”讲出了富民的“美丽产业”,牡丹专业合作社充分发挥带动作用,助推全县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深入发展。带动贫困户真正走出一条“基地+合作社+农户”、产加销一体化经营的发展之路和致富之路。合阳县旅发委副主任邢军涛告诉记者,徐水河“牡丹故事”已经成为知名度不断飙升的旅游文创产品,多次跟随合阳的文化旅游深耕国内外市场,参加各种文化旅游节庆活动。不光是旅游富民产业的标杆,还打造成了群众参与性广,产品有创意、品质优、超实用的旅游新业态,如今已经成为合阳县有潜力的龙头产业。

“铁锅鱼村”的农民玩起了“朋友圈”营销

沿黄路上,今年突然冒出来一个很有名的“铁锅鱼村”,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农村,因铁锅鱼而出名,每天都会有来自山西运城、四川、渭南、西安、咸阳的游客慕名来吃鱼。一方面是在这里能吃到活蹦乱跳野生的黄河大鲤鱼、黑乌鳢、罗非鱼等,两外一方面是这个村子农民的手艺不错,不亚于大厨师。而且很实在,价格实惠,味道正宗。

微信图片_20180815151518

“铁锅渔村”是洽川镇王村,原来大多数村民依靠种植莲菜为生。一年可以获得两到三万的收益,但是种植过程十分辛苦,而且收成全凭气候,后来因湿地保护,要求退莲还芦,村委会就开始谋划为村民寻找出路。沿黄观光路的开通,周边景区游客数量人气暴涨,党支部书记李元生说,依托洽川景区、天柱山、乐滑谷,拓展旅游产业服务范围,发展农家乐成了村上干部不谋而合的想法。刚开始很多人没有看到前景有顾虑,后来村里想先鼓动十户人家发展,起一个带头示范的作用,没想到,开一家火一家,并且有了回头客。

微信图片_20180815151411

记者来到一户农家进行采访,这家铁锅鱼农家乐开业一个多月,营业额已经过万。农户告诉记者,这里一天最多接待五桌游客,就是五十人左右,平常时候基本一天两桌,人均消费在50元左右,蔬菜都是当地种的,非常新鲜,花样也比较多,里面不仅有鱼,还有煎饼、旗花面、油饼等,都是咱农村人自己家做的,油饼是用铁锅烙的,很实在,非油炸。

微信图片_20180815151515

记者看到李海云一边招呼客人,一边利索地清洗蔬菜。看到她家生意火爆,记者不由得对她的营销办法产生了兴趣。李海云说,女儿给自己做了很多名片,每逢有客人来,她就给一张,下次游客来的时候就给她提前打招呼,游玩过后来了就能吃到饭,此外,她还利用微信朋友圈做起了推广,将自己的“作品”发到朋友圈,自我宣传,自我营销,包括客人的感受和反馈,都成了她朋友圈营销的内容。 没想到新农村的新农民也玩起了朋友圈营销,而且成效显著。加上她的手艺不错,饭菜质量也好,服务周到,回头客非常多。最忙的时候还要雇佣村里其他农户,一小时十元,也带动了周围人的就业及收入。比起从前种莲菜,收入也稳定了,人也不受累了。

为了不断壮大产业,王村村委会还成立了旅游发展公司,统一管理,对农户进行培训,每个月村上要对这些农户开一次会,大家相互交流经验,保证了饭菜的质量、味道及价格,同时也保障了消费者的权益。“铁锅渔村”旅游产业富民的路子越走越稳。

岔峪——被沿黄路发掘出的“世外桃源”

合阳县百良镇的岔峪村,东临黄河,西压徐水河之末,北依百良,南靠坊镇。与我们的母亲河,仅隔一条沿黄观光路,在这里,夜晚也可以听到黄河咆哮的声音。走进村子,只见家家户户都是小洋楼,每户门前都有一颗石榴树,整齐划一,白色的墙上还绘有河灯节的图画,记者随机采访了一户人家,走进一看,家里的装修竟丝毫不亚于城里精装修的房子。村子正对着的地方就是一座大山,因其形似骆驼,故称之为神驼山,山脚下的大标牌写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微信图片_20180815145756

谁能想到,如此美不胜收的地方,以前竟是交通通讯落后、一贫如洗的贫困村。据了解,岔峪村目前有75户、303人,这里的人地较少,人均也只有一亩二分,以前的收入主要靠种植花椒和外出务工,因为坐落于百良与坊镇之间的沟壑之中,交通不便,也鲜有其他收入,因此当地一直较为贫困,用当地人的话来说,就是死水一潭,看不到希望。

微信图片_20180815145740

但是去年,开通了沿黄观光路,为这里带来了旅游产业,给小村子提供了发展机遇。村里先后建设了占地75亩的人工湖、20亩的大广场、种了75亩的红高粱,还建了生态采摘园、打了温泉井,旅游业开始向朝阳般蓬勃升起。去年村里办了第一家农家乐,后来旅游业发展,不久的将来还要发展旅游公司,目前发展主要还是人才的欠缺,当地政府也正在鼓动年轻人回乡创业。除此之外,今年七月还举办了河灯节,不仅吸引了周围众多村镇参与,还吸引了众多媒体的记者到来,河灯节视频在优酷即可搜到,村上还计划将此活动延续下去,带动当地旅游的发展,传承传统文化。

现如今,岔峪村已经是沿黄观光路上一颗璀璨的明珠,许多人称之为“世外桃源”。它成功将发展劣势变为优势,响应政府的号召,利用绿水青山来致富,村民们的腰包鼓了,收入有保障了,传统文化也得以延续。而这一切,起源于沿黄观光路的开通,“要致富,先修路”,岔峪村如今已经甩掉了贫困村的帽子,向着致富路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责任编辑:杨大君
0
本网站部分图文信息转载于网络,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及时删除。网站法律顾问:陕西圣达律师事务所主任 李刚庆
技术支持:渭南青山文化传媒有限公司www.0913wnw.com 媒体支持:陕西网渭南站 投稿信箱:wnw0913@163.com 新闻热线:0913-3362222 网站备案:陕ICP备14011189号-2
  陕公网安备 6105900200000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