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编热线:0913—3362222

投稿邮箱:wnw0913@163.com

首页 > 县市频道 > 大荔 > 正文

那村那水那人

——第一驻村书记陈鹏扶贫路上的小故事

核心提示: 虽已立秋,但暑气难消。白天依然是火热的大晴天,夜晚,村民堂前屋后,月色空明,树影横斜,趁着村民都下地回来了,市教育局第一扶贫书记陈鹏,依然在登门入户,与村民拉家常。

虽已立秋,但暑气难消。白天依然是火热的大晴天,夜晚,村民堂前屋后,月色空明,树影横斜,趁着村民都下地回来了,市教育局第一扶贫书记陈鹏,依然在登门入户,与村民拉家常。

掐指算来,来大荔县埝桥镇游斜村已经10个月了。该村9个村民小组,2532口人,耕地面积4060亩,主导产业有杂果、葡萄、冬枣等。目前,41户已脱贫,8户继续支持帮扶,由政府兜底解决。村民人均年收入已达到了1.08万元……那村那水那人,在陈鹏脑海中已是非常生动。“孩子是村里的未来”

扶贫先扶智。陈鹏心里清楚,孩子,是一个家庭的希望,也是村里的未来。

“考试成绩多少分啊?喜欢什么专业?有想报考的学校吗?”……高考刚结束,陈鹏就想起贫困户老李家的孩子李国辉今年也参加了高考。哪怕正在病床上输液,他也及时打电话,询问孩子考试情况。并让老李放心,孩子填志愿的事情他会指导。

在老李不断感谢中,陈鹏挂了电话,头靠在床头,长出了一口气,这个家庭脱贫更有希望了。

医院的护士见到陈书记,总是叮嘱他安心休养,可他总是一边说“知道了”,一边还是想着如何给村里高考的孩子指导报志愿。

“最害怕因为贫困让孩子辍学打工,将来孩子没有足够的知识和技能,贫困就会传递下去。只有让孩子们上学,上好学,有一技之长,在社会上能立足,贫困家庭的现状就能改变了。”这是陈鹏的心声,也是他开展扶贫工作的突破点。

针对贫困家庭的学生,他多方协调,减免贫困学生学费和校服费,坚决不让一个学生因贫失学。

看到孩子们铺一个蛇皮袋子睡在地上,他当即通过市教育局联系协调陕西电大渭南分校捐赠了80套午休床,让孩子们安心睡午觉。

学校没有食堂,学生吃午饭没有着落。他多方联系找来2万余元资金,完善学校食堂建设,为学生提供干净舒适的就餐环境。

和渭南北塘小学、实验小学协调沟通,开展支教、交流轮岗活动,为校园配备体育器材,使村里的孩子上了自己人生的第一堂足球课,跳了人生第一次健身操……

这一件件事情,让孩子们欣喜,让村民们欣慰。但是陈鹏还觉得不够。他知道,教育才是摆脱贫困的根本所在。下一步,他计划增添音乐室、美术室,完善校园布施建设,同时吸引优质的教育资源到游斜小学,让孩子们享受到更好的教育资源。

“7天内大家还吃不上自来水,我就写辞职报告!”

回想起刚到村子时,很多村民都说,这些驻村干部来都是做做样子,态度不冷不热。

第一件碰到的问题,就是饮水困难。提起饮水,村民怨声载道。

“我娃得了病,医生说要注意饮食,我现在都是到远处给娃拉水吃。”

“现在这水,要沉淀半天,才敢用。”

“就这稠泥水,人都不够用,我家后院的兔子和羊都快渴死了。”

……

在村里走访,陈鹏听到这些话,心里很不是滋味。

原来,村里由于上一任管水的人管理不善,导致欠了一万多元的水费,村里的水停了。无奈之下,村委会临时打井保障村民饮水,然后再想办法解决问题。

由于欠费问题原因复杂,不是这家双管道,就是那家渗水,村民吃了很长时间的井水。

了解情况后,在村里召开的两委会和各小组长会上,陈鹏表态说:“要是一周内不让大家吃上自来水,我就写辞职报告,请求处分!要是协调不了,我自己出钱。”

经过镇、村和局领导的帮助,镇上改水办免除了部分费用,市教育局也拿出了1万元处理前期供井水时的遗留问题。

一周内,村民喝上了甘甜的自来水。现在走在村里,村民们都会主动打招呼,亲热地叫他一声“陈书记”。帮扶路上被老李“帮扶”

贫困户李太刚,每次见面,陈鹏总是喊他“老李”。其实老李并不老,只是有些显老。他初中因家境贫困辍学了,成家后人勤快加上脑子活,日子还算过得去。38岁那年媳妇患上了疾病瘫痪在床,才导致家庭贫困。

第一次见到老李,陈鹏印象深刻。远远地他看一个人佝偻着身子,拉着架子车过来,是老李,刚从地里回来,架子车上坐着他瘫痪的媳妇。

进门,陈鹏看着惜惶,急忙伸手,想帮老李把病人抬到屋里。老李急忙拦道:“身上全是土,还死沉死沉,你弄不动。我习惯了,我自己来!”

“十多年了,我一天的生活,早上帮她把衣服穿好,洗脸弄吃的,服药,安排好她就要做饭,吃过早饭拉上她一块去地里干活。没有整时间,她一会要方便,一会要挪动,一会要用药,一会再活动一下,一晌只能干半晌活。中午回来赶快做饭,吃完收拾好,下地,不停点。天黑回到家,洗脚,早早休息。晚上也不得安宁,给她翻身五六次。她的病一变天就抽得全身疼,就得拉去看医生能好几天。就这样一天天过去了……”

看到这样的情况,陈鹏鼻子发酸,眼圈红了:“不容易啊,老李!”他实在想不出还有什么词能安慰老李。

老李吸了口烟,眼圈也红了:“也没啥办法,谁叫咱遇上了?摊在咱身上,咱就不能撂挑子。”老李说到这,欲言又止,满脸不好意思。

“有啥事就说,我就是来帮你的,没啥不好意思。”见陈鹏这样说,老李才又开口:“能不能给我申请点贷款,我想弄个冬枣大棚。再就是娃在渭南上高中,看能不能有啥政策给娃点支持……”

陈鹏满口答应,在市教育局领导的关心下,学校给娃免去了所有费用,每月还给300元补助。贷款也按程序在申报。老李脸上愁苦终于少了。

一来二去,陈鹏和老李成了朋友,经常去他家,看着他有条不紊地伺候着瘫痪的媳妇,做饭,收拾家里。

扶贫路上,陈鹏遇到了很多不同的“老李”,也和他们成了朋友。有时他常深思:开展帮扶工作以来,最大的收获,不是帮助村上完成了整村脱贫任务,而是越来越强烈地感觉到,贫困群众在技术、物质等方面的确需要“帮扶”,但在精神和情感上,他们帮扶了我,或者我们。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责任编辑:张颖
0
本网站部分图文信息转载于网络,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及时删除。网站法律顾问:陕西圣达律师事务所主任 李刚庆
技术支持:渭南青山文化传媒有限公司www.0913wnw.com 媒体支持:陕西网渭南站 投稿信箱:wnw0913@163.com 新闻热线:0913-3362222 网站备案:陕ICP备14011189号-2
  陕公网安备 6105900200000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