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编热线:0913—3362222

投稿邮箱:wnw0913@163.com

首页 > 县市频道 > 蒲城 > 正文

蒲城织女重拾土织布技艺 这种手工老技艺你见过吗?

核心提示: “十亩地,八亩宽,里头坐着女儿官。脚一踏,手一扳,咯哩咯啦都动弹。”这是一首在蒲城流传了千百年的织布歌谣,如今在蒲城县的农家院子里仍然回响着脚踏、手扳的土织布旋律。

“十亩地,八亩宽,里头坐着女儿官。脚一踏,手一扳,咯哩咯啦都动弹。”这是一首在蒲城流传了千百年的织布歌谣,如今在蒲城县的农家院子里仍然回响着脚踏、手扳的土织布旋律。

蒲城土织布是陕西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因为用棉花纯手工制作,质地柔软,吸湿性强,透气性好,是真正的绿色环保产品,而深受人们喜爱。

蒲城是历代王朝粮帛之乡

蒲城地处关中腹地,是黄河流域农耕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为历代王朝的税赋重地,粮帛之乡。棉、桑、麻在蒲城自古占有重要地位,也成了农织工艺的辐射之源。

蒲城县贾曲乡,远在春秋时被封为贾国,当地传承着以麻织布的习俗,所织的布疏而不散,紧而不密,昔日称“麻布”。以麻布作服,是周礼孝悌的五种服饰。“大功、小功皆饰麻服。”如今,以麻线所织的麻布已很少见到,但用手纺线、土织机所织的土布,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前却是当地农民穿戴的主要布料,其“浑头布”更是儿女婚嫁的重要定情物。作厨房洗涮擦拭用的“抹布”,现仍可在集市上经常看到,抹布粗陋稀疏,线像麻,色似麻,是蒲城原始土布的一个缩影。

在蒲城农村,有这样的讲究,如果家里有女儿出嫁,娘家人就会准备花色不同的手织布床单,既体现了娘家人对女儿的关爱,也反映了出嫁女儿的母亲是位勤劳能干的女人,教出来的女儿也一定非常勤劳能干。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每到农闲时,在蒲城农村的院落里,随处都能看到农妇织布、绕线等的情景。

“十亩地,八亩宽,里头坐着女儿官。脚一踏,手一扳,咯哩咯啦都动弹。”这首织布歌谣不知在当地传唱了多少代。但土织布已不是过去意义上的自织自用,而是心灵手巧的新时代农民们,开发出绿色环保的新一代土织布。现今的蒲城土织布不仅品种繁多、花色各异,而且各种高档床单、衬衫已成蒲城土织布开发制作的一道亮丽的风景,深受城里人的喜爱。

蒲城土织布需七十二道工序

蒲城土织布传承人张玉女介绍,蒲城土布,织具原始传统,全是手工制作,工序复杂,有的工序需多人合作完成,要完成土织布需要进行弹棉花、搓捻子、纺线、拐线等七十二道工序。首先需要将皮棉弹成蓬松的纤维,再将棉絮搓成捻子,将捻子纺成线,然后拐线、浆线、打筒、经线、交拾、卷经、制纬穗等,工序十分复杂。

卷经是经布最终要完成的工序。将“拾”穿于经线中,用交棍分出下层和上层经线。然后拉长经线,后缀一石,叫“拽拖”,线一端绕在一个有齿的轴上,这个部件叫“升子”。为了使经线顺利过拾,过交棍分层,还要用草刷疏理经线。经线经过交棍分开后,卷入“升子”,并在每卷一圈时加一根细竹棍,叫“引子”,从而达到防止粘线的目的。

“织布时,板弓被拉动,形成弹力。经线由集挣线分成上下两层,通过“拾”被上下置换,形成空间,木梭(内置浸水之纬穗)带纬线穿行于其中,拉动拾,使经线上下交错一次,配合“拾”的拍打挤压,布便形成了。”张玉女说,如果织花布,则是依据经线设计的花纹,不断变换装有不同颜色纬穗的木梭而已。

张玉女称,蒲城土织布非常有市场前景,每次她带着土织布参加展销会,总会被一抢而空。由于土织布纯手工制作,纯棉质地,透气吸湿,很受消费者欢迎,但是土织布全靠手工制作,效率跟机器无法相提并论,她正在考虑扩大生产

建立蒲城土织布流程展厅

蒲城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杨佩华介绍,土织布在自给自足的生活年代,对广大人民的生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随着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学习土织布,穿土织布衣服的人越来越少,土织布一度沉寂。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绿色环保观念的普及,人们渐渐开始对返璞归真的土织布感兴趣了,张玉女抓住机遇,带领农村织女们重拾技艺,发展传承蒲城土织布,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土织布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当地政府也做了许多发掘、抢救、保护、发展工作,但仍然存在着不少难以解决的问题

杨佩华表示,随着消费者对档次、品质以及产品附加值要求的不断提高,粗布家纺产品已经日益进入品牌消费时代,土织布的发展在保持传统技艺优点的基础上,也要不断提升美观和时尚,这就需要产品进入原创设计阶段,特色与个性成了竞争的关键词,谁拥有原创设计,谁就掌握了市场的主动权

“为了进一步保护发展蒲城手织布,2016年我们给土织布争取了省上的专项保护经费支持,还邀请了西安美院服装系教授在许家庄土布合作社搞了传承人花色色彩设计培训,效果很好,受到传承人的欢迎。”杨佩华说,他们还建立了蒲城土织布流程展示厅,许家庄是全村传承,今年许家村申报为省级保护传承示范单位。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责任编辑:张耀锋
0
本网站部分图文信息转载于网络,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及时删除。网站法律顾问:陕西圣达律师事务所主任 李刚庆
技术支持:渭南青山文化传媒有限公司www.0913wnw.com 媒体支持:陕西网渭南站 投稿信箱:wnw0913@163.com 新闻热线:0913-3362222 网站备案:陕ICP备14011189号-2
  陕公网安备 6105900200000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