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编热线:0913—3362222

投稿邮箱:wnw0913@163.com

首页 > 县市频道 > 华阴 > 正文

也说华阴迷胡(图)

核心提示: 说起华阴,有许多可以说也值得说的东西。比如,前多年,提起华阴人们会想起华山;这些年,又多了个老腔。这些都是可以代表华阴的东西。当然,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不为今人所广泛了解的东西,比如我们今天要说的华阴迷胡。

说起华阴,有许多可以说也值得说的东西。比如,前多年,提起华阴人们会想起华山;这些年,又多了个老腔。这些都是可以代表华阴的东西。当然,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不为今人所广泛了解的东西,比如我们今天要说的华阴迷胡。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今的华阴迷胡相对老腔来说,显得有些尴尬,可如果刨根问底地钻研一下,不难发现,迷胡比老腔的底蕴更加深厚,在过去也更受欢迎。

作为陕西的第二大剧种,迷胡的渊源可追溯到西周时期的郑国(详见本报2016年1月6日11版《“迷胡”何以成“眉户”》),在之后的两千余年时光里,迷胡在民间逐渐成长起来。

查阅资料不难发现,华阴迷胡在其成长过程中,也吸收了许多其他的东西。

比如迷胡原称“曲子”“小曲”。从伴奏音乐来看,早期的清唱迷胡(地摊子)与北曲十分相似,都是以丝竹弦索为主器,而无大锣大鼓。再者,从曲调格律上看,很多曲调与元杂剧套曲相类似,故迷胡与北曲是有血缘关系的。

另外,据《汉书》《隋书》记载:杨素、杨恽,家蓄优伶,雅美鼓瑟,常作舞歌唱,聊以自娱,其韵曲有“伊优而呀”之腔,此种声腔,与今之迷胡相仿佛,故迷胡的形成,当受其影响。

还有一种说法,即迷胡与佛曲有关。从迷胡的一些唱法来看,与佛曲的念法十分相似。如佛曲念完一段后,有“阿弥陀佛”之类,而迷胡的一些唱法如太平调的尾声亦有“太平年”“年太平”的唱法。

据华阴市迷胡剧团团长党永勃讲,迷胡是由民间的情歌、樵歌、童谣、小调发展起来的,抒情味浓,雅俗共赏。曲调缠绵悱恻,活泼明朗,喜怒哀乐,随性而发,感染力强,使人听之入迷,故而称之“迷胡”。

当然,如果不是亲眼所见,我们也不会相信,迷胡真的能让人入迷,直到我们看了一场华阴迷胡剧团的现代迷胡小戏才发现,原来党永勃说的真的没错。

据《华阴县志》载:“华阴为东路迷胡的产地,境内绝大部分村庄均有迷胡班社组织,剧目亦极丰富。多年来民间流传广泛,老幼妇孺皆能哼唱,是本县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通过这段记载不难发现,华阴迷胡曾经在华阴是相当受欢迎的。党永勃告诉我们,虽然迷胡在外地的知名度比不上老腔,可在华阴,尤其是乡村依然很受欢迎。如今的华阴迷胡剧团每年都要送戏下乡,华阴114个村子,每个村子都要到,几乎就是3天一场戏,而每场戏都会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

在华阴市岳庙办坪塬村,我们就感受到了群众的这种热情。

68岁的雷会峰是一个老戏迷了,当我们跟随党永勃刚来到坪塬村,他第一个凑了过来。原来,就在昨天,迷胡剧团的送戏下乡就来到了坪塬村,老人意犹未尽,这不,看到了剧团团长,便赶忙问道:“今年能不能再多演一场?”听了老人的话,大家都乐了。

据党永勃讲,坪塬村应该是如今华阴民间迷胡传承最好的一个村子了。在这个村子,80%的人都会唱迷胡。

在这里,我们见到了已经87岁的华阴迷胡市级传承人雷自义。据村里人讲,这位老人一生痴迷迷胡,也为迷胡的传承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尤其是每逢农历见四见八,老人都会自己前往城里的民间迷胡班社进行教学,已经坚持了二十多年,直到现在,老人依然保持着这个习惯。

到了耄耋之年,人的身体自然会有些毛病,雷自义也不例外,他的腿脚已经不太灵便了,需要依靠着拐杖,耳朵也不像几年前那么清楚了,可他还能唱。当他唱起迷胡时,我们突然想到了一个词——击掌而歌,没错,就是击掌而歌。老人歌曲里的那种神韵依然令人倾倒,那种经过岁月沉淀的声音也把迷胡的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

听着老人的曲子,党永勃对我们说,其实在老人肚子里,装了很多迷胡的曲调,有些大家会唱,有些却只有老人会唱,民间传说,这迷胡有大调72,小调360,可如今还在唱的,只剩下大概20多个了。

也许是老人的太多沧桑,让在坐的许多人都陷入了回忆,也让一些人都想起了当年迷胡的风光。

据同行的一位村民讲,在过去的百余年时间里,华阴迷胡尤其是坪塬村的迷胡,可以说相当风光。光绪十二年(1886年),村里就有了竹马会——迷胡在华阴又称“竹马”。人们在庙会节日,腰系竹马(以竹编的马行),口唱小曲(迷胡),载歌载舞。也有在开演前,跑马念曲,以招徕观众的,故称“竹马”。每到会期,就有来自四面八方乃至临县临省的群众前来,只为一睹迷胡的风采。

对于这一点,我们也查阅了相关资料。据资料记载:明代华阴迷胡由“地摊子”清唱上升到高台演唱,清代开始广泛流传。清道光年间(1821年—1850年),当时的赵坪村(即如今的坪塬村)迷胡艺人张某曾领班,把迷胡传播到湖北老河口(湖北省襄阳市下辖县级市)等地。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该村张登卯也领班到老河口唱过迷胡。

1921年,华阴的多个迷胡戏班异常活跃,不仅华阴,华县(今华州区)、潼关、朝同(今大荔县)、合阳、澄城、蒲城等县及晋南、豫西、商洛等地,都有他们的身影。在那个年岁,这些戏班每与秦腔戏班对台,常以音乐地道动听取胜。有些班社曾赴西安演出,观众赞不绝口,博得胜彩。乡村各业余迷胡班社,经常演唱,涌现出一批土生土长、才华出众的民间艺人。其时,华阴迷胡班社40多个,艺人300余人,盛况空前。

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人民生活苦不堪言,也是在这个时候,华阴的一些著名迷胡艺人赴商洛、豫西、晋南、甘肃和湖北等地卖艺糊口,华阴迷胡遂流播于陕、甘、鄂、晋、豫的部分地区,甚至在如今的新疆,也有迷胡的存在。

1949年后,迷胡剧种得到了党和政府的重视。1956年,华阴县剧团参加了陕西省戏曲会演,博得好评,获多项奖。上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华阴迷胡又大火了一把,该县剧团人才辈出,曾受邀前往西安演出,一唱就是40多天,在舞台不换的情况下,场场爆满,好评不断。

只是如今这样的情况却再也看不到了。即便是受到广泛欢迎的乡村,观众也大多是上了年纪的人,大量的劳务输出让年轻人离开了家,也让他们失去了对迷胡的喜爱。

对于迷胡的这种现状,党永勃心里十分清楚,作为迷胡剧团的团长,他也在想着办法,为迷胡的传承作着努力。他告诉我们,他正打算编排一些有现实意义的迷胡现代剧,但这也只是治标的办法。在他看来,政府的重视,多个部门的配合,让迷胡走进校园,从娃娃抓起才是治本的办法。

党永勃的想法有他的道理。可在我们看来,除了这些做法之外,还可以有一些其他的创新。比如老腔,曾经的老腔也和迷胡一样,依靠着故老相传的形式存在着,直到有一天,有人拉掉了挡在老腔艺人面前的幕布,让那震撼人心的表演出现在人们面前,满足了人们的猎奇心理,老腔才又焕发了生机。那么迷胡可不可以像老腔一样,在表现形式上和现代的一些大众广泛接受的表现形式嫁接呢?

当然,这只是我们的一个想法,至于能不能实现,怎样去实现,还需要更多的人去思考。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相关阅读
关键词: 华阴迷胡
责任编辑:朱凡
0
本网站部分图文信息转载于网络,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及时删除。网站法律顾问:陕西圣达律师事务所主任 李刚庆
技术支持:渭南青山文化传媒有限公司www.0913wnw.com 媒体支持:陕西网渭南站 投稿信箱:wnw0913@163.com 新闻热线:0913-3362222 网站备案:陕ICP备14011189号-2
  陕公网安备 6105900200000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