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编热线:0913—3362222

投稿邮箱:wnw0913@163.com

首页 > 人文书画 > 人文渭南 > 正文

渭河轻雾蕴沃土

核心提示: 入了秋,渭河沿岸的雾天就渐渐多了起来,我知道,雾不是渭河的常客,它没有伦敦大雾的厚重猛烈,没有江南烟雨的云遮雾罩,更没有黄山云海的烟波浩渺。这里的雾浅而淡、微而稀、短而无规、来去无章法,但我还是喜欢渭南秋天的雾,喜欢这渭河水蒸腾、凝结的灵秀之气。

入了秋,渭河沿岸的雾天就渐渐多了起来,我知道,雾不是渭河的常客,它没有伦敦大雾的厚重猛烈,没有江南烟雨的云遮雾罩,更没有黄山云海的烟波浩渺。这里的雾浅而淡、微而稀、短而无规、来去无章法,但我还是喜欢渭南秋天的雾,喜欢这渭河水蒸腾、凝结的灵秀之气。

过了雨季,渭河沿岸晴日居多,阳光给麦田蓄积了足以越冬的温暖,雾更是保暖的棉被。这里有“久晴必有久雾”的说法,白天阳光明媚,到了夜晚,温差使湿润的空气在凌晨凝成水雾,渭河的雾不会与慵懒的人谋面,它来得突兀去得也快,与太阳匆匆打个照面就散了,如同蒹葭里浣纱的女子一样纯洁、轻盈而神秘。

每天,我都会迎着微明的天色,穿越一座桥,骑行20里去北岸的开发区上班。我是走在阳光前面的人,故而有幸见到“河面氤氲起轻烟,旷野薄雾扶柳荫”的渭河晨雾。

清晨,连绵起伏的秦岭在东方巍峨地挺立着,就像迎着晨曦匍匐欲起的巨龙,马路中央隔离带上的鲜花在路灯的微光里朵朵绽放、簇簇娇艳,与匆忙的车流一起叩响城市的晨钟。

有雾的日子,只有出了城,上了桥,你才能触摸到渭河平原不一样的雾。桥的两头雾浓些,中间淡些甚至看不到雾。我想,这可能是渭河给阳光留的一条通道吧!桥面上、暮色里,你能隐约看到骑着电动车、摩托车进城务工的农民。农闲时节他们是闲不住的,他们如我一样,都是这座古老城市的微尘和砖瓦,随着车流涌动的是雾里清晨的味道和泥土的甜香。这些薄纱般垂挂的雾没有什么独特的,最有特色的要数河床上方的雾了,这里的雾淡了许多。河道里的水面上缕缕轻烟袅袅升起,氤氲着向四周洇开;低处的婀娜着向上方升腾;高处的飘忽着向东方流转。河的两边是几排整齐的柳树和片片荷塘,那柳树像极了守卫着这河、这城的士兵。那荷塘上空的雾稍浓一些,乳白色的,凝聚于荷塘上空,蒸腾着如温暖的笼屉。

荷塘边常有晨钓的人,仿佛渭河垂钓的姜尚,他们这是在垂钓周文王,还是垂钓渭河的旭日?我想,应该是惬意吧。

渭河平原的风是自由的、和谐的,它将周围的水汽聚拢于整个流域,温暖、湿润、滋养着这片沃土,给予灵秀之气。渭河流域有得天独厚的地理自然条件,四季分明。古时候这里风调雨顺、旱涝保收,是名副其实的“米粮川”,更是全国交通大枢纽之一,在军事上可称战略重地,也使其成为了历代的“贡道”。这里曾“以船漕车转,自雍相望至绛”,输粟济晋救灾,史称“泛舟之役”,也曾有过“一泓清波,鸟欢鱼跃,百舸争流”的怡人景象。

古老的黄河和绵延巍峨的秦岭孕育了这片沃土,也孕育了这里丰厚的文明。仰韶、半坡等古老文化就从这里起源;尧、舜、禹等先祖更在这里留下了足迹;沐浴在昭昭韶光中,“三圣”“三贤”在这里谱写着渭河的华章。

到了今天,渭河虽然不再是“贡道”,但渭河的厚重撑得起任何雾天的红日,渭南将恢复往日“渭河如镜色,中有鲤鱼鲂”“晚来清渭上,疑似楚江边”的胜景。勤劳的渭南人,将会在这片沃土上创造新的辉煌。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责任编辑:张珂
0
本网站部分图文信息转载于网络,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及时删除。网站法律顾问:陕西圣达律师事务所主任 李刚庆
技术支持:渭南青山文化传媒有限公司www.0913wnw.com 媒体支持:陕西网渭南站 投稿信箱:wnw0913@163.com 新闻热线:0913-3362222 网站备案:陕ICP备14011189号-2
  陕公网安备 6105900200000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