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编热线:0913—3362222

投稿邮箱:wnw0913@163.com

首页 > 人文书画 > 人文渭南 > 正文

访澄城县摄影艺术家贾生华——小小镜头留住似水流年(组图)

核心提示: 有人说,他是用摄影创作的形式,为澄城县改革发展史修志立传的人。也有人说,他是澄城县摄影艺术的拓荒者、领路人,对县文艺事业发展厥功至伟。

吹鼓手

有人说,他是用摄影创作的形式,为澄城县改革发展史修志立传的人。也有人说,他是澄城县摄影艺术的拓荒者、领路人,对县文艺事业发展厥功至伟。还有人说,他是用纯净而敏锐的镜头,为人类酿造美,酿造生活之蜜的人。其实,他只是一个用心,用情,用眼,用手,用小小镜头,为澄城县留住五十年似水流年的人。

五十年,对于宇宙,对于历史,只是沧海一粟,可对于人来说,那是漫长的一生。

10月28日,贾生华摄影作品集《乡情·影像澄城五十年》发布会在澄城县举办。参加发布会的有来自西安、渭南、澄县多地的各方人士百余人,他们纷纷给作品集以高度评价。

会上有一个亮点,作品中出现过的3个人,赶到现场,接受作者赠书。时光如白驹过隙,照片中的有些人早已作古,活着的也已苍老,可那一帧帧照片,却留住了他们年轻时的模样,也留住了那个年代。

现场,响起一阵阵热烈的掌声。我就是在这样的氛围里,走近贾生华,走近了他的艺术人生。

让照片再现历史

贾生华今年77岁,看上去状态很好。虽然精瘦,但神情怡然,举止儒雅,加之满头银发,颇有几分仙风道骨的感觉。谈到自己的艺术,老先生滔滔不绝,他说,摄影是观察,是感悟,是记录,是积累。

《乡情·影像澄城五十年》,甄选了老先生长达五十年来的精品之作。共分为四个部分,集市风情,百姓往事,乡村记忆,专题两则。翻开作品集,犹如打开一段旧时光,每张照片都是一段往事,都在讲述一个故事。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的农村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农村合作社,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从落后的犁耧耙耱,到先进的机耕机收,生产方式改变了,人们的思想改变了,经济结构也悄悄起着变化。很多农民都变成爱学习,懂科学的新时代农民。贾生华的作品《科技咨询亭前》《连环画书摊》《表彰万元户》《个体劳动的自豪》《兑现》《生产队的烧酒师》《明年就能住新窑》等,集中再现了澄城改革开放之初,人们的生活状态。

整个作品集选用200余副照片,方方面面记录了澄城人工作,生产,劳动,休闲,娱乐等状态。在那些照片中,我们看到牲口交易这种远去的传统农耕时代的缩影。看到20世纪70年代末,人民椽帮埝,战天斗地的建设豪情。看到改革开放初抢购物资的疯狂。看到窑洞中的生老病死、柴米油盐。还看到在课桌上盖个小被被午休的童年。

近年来,千年未变的以血缘相连的村落文化逐渐瓦解,以农耕为主的生产生活方式也正在改变。乡村,已经成为很多人梦里常去的地方。贾生华作品中,那一帧帧画面的叠加,就是一部历史,就是一个时代的记忆。此书刚刚出版时,一位在北京打拼的澄城人,买了两本书。他说一本寄到北京,一本寄到澄城老家。这本书如一部时光放映机,播放着远去的岁月,勾起他无尽的回忆和乡愁,更记录着父母的青春,承载着一个时代的悲欢。他要和父母一起分享这部作品带来的欢欣。

用镜头抒写乡情

贾生华出生于澄城县冯原镇长宁村。他说,长宁河畔的小村庄,祖祖辈辈以农为本。那时候都穷,一家人吃不饱穿不暖的岁月,给了他刻骨铭心的痛感。1956年,完小毕业的他,踌躇满志,预备继续就学,改变自己的命运。就在他准备参加初中考试时,却突然病倒,错过了考试时间。一个有追求的农村少年,既认定一件事,就会一路走下去。第二年,他继续参加考试,可老天捉弄人,考试之际,他又病了。一心求学的年轻人,犹如初蕊遭遇冰雹,所有的希望都零落了一地。

老天不负有心人,就在贾生华觉得理想如烛火,泯灭于长夜时,事情有了逆转。1958年,西安美专附中招收工农学员,这对从小爱写写画画的贾生华来说,无疑是个好消息。他很快报了名,然而事情的发展,充满不可预知的巧合,在步行前往西安考试途中,他受热中暑了。

好在,这一次他遇到了好人,救了他。休息一夜后,他按时到了西安,参加了考试,并顺利被录取。

一波三折,贾生华总算如愿以偿。这一年,他18岁。

如果说人生是一条河,那么18岁,是贾生华像小溪般冲出峡谷,汇入江河的那个时刻。西安美专附中就读的四年,是贾生华对人生、对社会,有重新认识,深刻思考的四年。正是这四年,为他今后的摄影创作奠定了基础,使他从审美上优于他人。毕业后,他被分配到王庄小学教书,后又调进澄城县电影站,其工作内容就是画电影宣传海报。这时,他接触到照相机。那时的县里,学艺术的人寥寥无几,会摆弄相机的人,更是凤毛麟角。县里经常有一些活动或者会议,就临时调贾生华去布置会场,去拍照。这一时期,可以说是贾生华摄影艺术的萌芽阶段。

用贾生华的话说,摄影是情感的投入,是爱的奉献,是思想的结晶,是境界的再现。1979年,他被调到县文化馆,从此开始了真正的艺术创作生涯。怀着对童年的记忆,对家乡的热爱,他把艺术创作的视角锁定在乡村。他挎着相机深入农村,行走在乡村小道上,行走在村舍农屋旁,行走在丰收的麦场上,行走在庙会集市上,行走在广袤的田野里。

从此,他的镜头里,留下了风土人情,留下了人生百味,留下了岁月沧桑。

把生命献给艺术

贾生华去文化馆第一年,举办了首届“摄影书法美术联展”,为澄城文化艺术界开创了历史先河。参展的有十几个人,展出作品五六十幅。还有两个驻城部队的战士,和贾生华进行了交流,建议他给报刊杂志投稿,把其作品推荐到《陕西日报》。作品表现的是铸铁厂工人劳动的场景,照片寄出后,很快得到刊发,并得到陕报编辑来信,肯定了他的摄影艺术。

这事犹如马达,启动了贾生华创作的激情。此后,他在多家省级和国家级报刊杂志中,发表了很多优秀作品。也为他发展澄城摄影队伍提供了决心和信心。以后每年,他都举办“摄影书法美术联展”,并在县委县政府和文化馆大力支持下,成立了“美术摄影书法联合会”,荣幸地当选为主席,吸纳会员20多人,举办了首届“美术摄影书法联合会”会员作品展。

1985年,他举办首次“渭北拴马桩·澄城民间艺术展”,包括尧头瓷,刺绣,面花等。展出后来进了西安城,又进了北京民族文化宫,得到与会专家高度评价:“拴马桩是地上的兵马俑”。从此,澄城民俗文化走出渭北高原,被更多世人所了解。

2000年,联合会已经发展到七八十人,由于社会文化需要,分别成立摄影,书法,美术三个协会。贾生华任摄影协会主席,这时协会成员已经发展到四五十人,专门做专题拍摄和展览。2005年,贾生华改变了以前的展览方式,由县文化馆的室内,转入到文化馆的室外艺术长廊,由艺术长廊走出文化馆大门,走向街头,走向群众。这次展览,共有100余幅作品,分别从学校,企业,农业,工业等角度表现了澄城人工作和生活面貌。这是一次创新性的展览,它改变了传统的展览方式,让更多的群众享受到艺术的魅力,提高了群众的文化意识。此后,摄影协会的展览越来越精细化,每年展出都包括三到四个不同主题的展出。

2013年,摄影协会发展到100多人,贾生华也73岁了,距离他从事摄影工作已经过去了近五十年。这一年,他退出了摄影协会。

回顾贾生华的艺术生命,漫长岁月中,他用一颗赤子之心,为澄城文化艺术工作,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带领出一支优秀队伍,始终把视角对准广大人民群众。他说,他是土生土长的农村人,农村题材是他一生拍摄的主题。几十年里,他几乎与农民朝夕相处,他了解他们的生活,了解他们的性格,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

他对乡村有着极度眷恋,他说:“我虽在城里,但根在乡下。”也正是广阔的乡村,给了他无尽的创作灵感,使他用心,用情,用眼,用手,用小小镜头,为澄城,留住五十年乡村变迁的美画卷,留住似水流年。

表彰万元户

兑现

午睡

试水

艰辛

贾生华

途中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责任编辑:杨大君
0
本网站部分图文信息转载于网络,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及时删除。网站法律顾问:陕西圣达律师事务所主任 李刚庆
技术支持:渭南青山文化传媒有限公司www.0913wnw.com 媒体支持:陕西网渭南站 投稿信箱:wnw0913@163.com 新闻热线:0913-3362222 网站备案:陕ICP备14011189号-2
  陕公网安备 6105900200000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