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编热线:0913—3362222

投稿邮箱:wnw0913@163.com

首页 > 专题资源 > 正文

【尧头陶艺】澄城尧瓷:中国民间粗瓷的活化石(组图)

核心提示: 作为历史上著名的汉族民间瓷窑,陕西的澄城尧头窑曾经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其产销量堪与中国各大瓷器名窑相媲美。随着岁月的沧桑变迁,尧头粗瓷早已失去了往日的风采与繁荣,当地传承的陶瓷技艺和文化如今甚至濒危。从部分民间艺人那里,倒还可以完整地看到尧头粗瓷原始的制作过程。

澄城县尧头村保存着宋、元、明、清、民国的古瓷窑129处。

作为历史上著名的汉族民间瓷窑,陕西的澄城尧头窑曾经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其产销量堪与中国各大瓷器名窑相媲美。随着岁月的沧桑变迁,尧头粗瓷早已失去了往日的风采与繁荣,当地传承的陶瓷技艺和文化如今甚至濒危。从部分民间艺人那里,倒还可以完整地看到尧头粗瓷原始的制作过程。

6月17日,记者一行来到位于渭南市澄城县尧头镇的尧头窑遗址,一探究竟。

溯源千年烧造历史

澄城地处渭北旱塬地带,历史文化悠久,唐时为魏征封邑。这里人民勤劳朴实,素有“澄城老哥”之美誉。从自然形态和历史文化积淀来看,这里虽无运城人耳熟能详的华山、处女泉等名山名水,也无“史圣”“字圣”“将相故里”等名胜古迹,但也着实有一些赫赫有名的历史遗址,那就是尧头窑遗址等。

尧头窑遗址位于澄城尧头镇,是典型的山区山原地貌地带。车行其中,但见山塬起伏,沟壑纵横。古老的街道、废弃的民居、祠堂、熄灭了火焰的古老瓷窑,随处可见,似乎在无声地讲述着这里昔日的繁华。

当地尧瓷文化研究专家毛镇安介绍,根据《澄城地名志》记载,尧头镇古称“窑头镇”,因瓷器窑较多而得名,又由于古圣人“尧”与“窑”的发音相同,久而久之圣人之“尧”这个优雅的字符慢慢取代了瓷窑的“窑”。尧头镇这个称谓于是延用下来,直到今天。

据明朝的县志记载,澄城“瓷砂始于唐”,这是有关尧头窑最早的文字记载。尧头粗瓷是陕西渭北历史上著名的民间瓷窑,有着1300年的烧造历史,其窑址也是历代民间陶瓷文化遗存的重要地方。

尧头窑作为持续了几百年的西北最大的民窑,曾经为西北一带经济建设和人民生产生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元明以后北方青瓷日渐消亡的趋势中,尧头窑还能烧制青瓷。

明清时期,是尧头镇陶瓷业发展的兴盛阶段。据民间流传,在鼎盛时期,尧头镇有窑百余处,年产陶瓷220多万件,不仅占据了渭北各县市场,而且远销山西、甘肃、内蒙古、陕北等地。

清末至民国初期,由于战乱及匪患不止,加上光绪三年大饥的影响,导致澄城县人口急剧减少,尧头陶瓷业严重衰落。

随着市场的转型,尧头窑渐渐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衰落下去,乃至停息了熊熊窑火。2006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尧头陶瓷被文化部颁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3年4月,尧头窑又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七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特点粗犷简练夸张

尧头镇自古盛产煤炭,这里的两条小河即西河和后河两边的山坡上则出产制瓷所用的坩泥。

在毛镇安的带领下,记者一行吃力地爬上了尧头窑遗址上的一处土塬,站在土塬上居高临下,可以看到,河边的崖坡上至今还保留着多个古时采掘坩土的坑洞,一字排开,非常壮观。

老窑工周铁怀64岁,在其家族沿用了500多年的老窑洞里,记者见证了传统尧头瓷的土法手工生产过程。

尧头粗瓷的原料采自当地坩土,加工过程包括练土、制坯、施釉、煅烧四道主要工序。

练土又可细分为闷泥、和泥、倒泥、熟泥、踩泥和揉泥过程,“说白了,就和蒸馍揉面一样。你得把面给揉滋腻了,把里边的空气揉出来,不然,到了下面的环节就容易扭曲变形,或者在烧制时爆裂。”毛镇安说。粗泥制成瓮、盆等大件器皿,细泥做碗、碟等精细瓷器。在尧头村周家洞一带的塬坡上,至今还有几户烧制黑釉大缸和盆碗的瓷窑,当地称“黑窑”。

制坯的过程有点像小孩儿玩泥巴,需要什么样子就在手里揉捏成什么样子,完了进行精修。精修的专业叫法为“修坯”,就是在粗坯晾到八成干时用小刀修整。修坯是整个生产中非常重要的环节,所需的造型、胎体厚薄、精致度等都是在这个过程中变化处理出来的,坯修得好坏直接决定坯体的命运。

施釉就是在成型的陶瓷坯体表面施以釉浆。尧头粗瓷的釉色多为白、青、黑三色,单色手描,朴素大方。黑釉和酱釉使用的是当地取之不尽的黄土,白釉料从邻近的富平县山区输入,民国时期烧青花采用的钴料“石兰”,则是从南方浙江一带输入的。各种器物上装饰的花卉、动物与当地的剪纸、面花造型相似,内容多是莲花、牡丹、菊花或福、禄、寿、禧等字样。

最后是煅烧。这个过程很漫长,大概要烧七天七夜,火势控制很讲究,这个环节只有老窑工才能掌握,主要凭经验。

尧头瓷属于典型的民间瓷窑,产品与群众的生产、生活紧密相关,造型粗中见细、拙中寓巧,给人以朴实自然的美感,与南方陶瓷细腻精巧的风格迥异。“生活中需用啥,就能烧出啥。”周铁怀说。

小孩坐的“懒婆娘”类似于河东百姓常说的“轿轿”,竟然也可以用陶瓷做出来。小孩坐在里边,当妈妈的可以腾出手来做家务。

尧头粗瓷构思简明奇特,布局疏简不拘,形态惟妙惟肖,在上千年的发展历史中,丝毫不受官窑细货的影响,我行我素地走着面向庶民百姓的家庭之路。

传承风采繁荣不再

从当地流传的民谣和民俗活动也可看出尧头窑的历史和价值:

“收秋不收秋,等到五月二十六,此日只要滴一点,快到尧头买大碗。”这首民谣不知在当地流传了多少年。

意思是说,秋天的丰收与古历的五月二十六有着极其重要的关系,如果在这一天滴上一点雨,当年的秋天必然喜获丰收,人们即刻买尧头的大碗,这反映了旧时人们对丰收的期盼,也说明了尧头陶瓷在当地是非常有名的。

作为历史上著名的民间瓷窑,澄城尧头粗瓷曾有过历史的辉煌,随着岁月的沧桑变迁,如今已失去了往日的风采与繁荣。其现状一是资源闲置浪费,古窑遗址在碎瓷片中长眠;二是民间艺人失传。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人很少用陶瓷制品作为日常家用器皿,且澄城尧头陶瓷因制作工艺没有提高和改进,于是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现在很难见到一些巧匠绘制的传统日用品,蕴含着深厚的民间美术的尧头陶瓷已不比往昔。目前,该县所有的民间陶瓷艺人尚不足20人,而且年龄大都已六七十岁,且有的体弱多病,精熟整个制瓷工艺的艺人更是凤毛麟角。

近几十年来,随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及消费观念的改变,尧头陶瓷的瓮、盆、罐等主要产品用途渐失,仅存的小作坊只能视市场需求断断续续地制造少量的应时产品。尧头传承的陶瓷技艺和文化至此,亟待抢救。

周铁怀至今还用传统的手工工艺制作陶瓷

周铁怀制作的各种陶坯

周铁怀的陶艺作品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责任编辑:张怡凡
0
本网站部分图文信息转载于网络,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及时删除。网站法律顾问:陕西圣达律师事务所主任 李刚庆
技术支持:渭南青山文化传媒有限公司www.0913wnw.com 媒体支持:陕西网渭南站 投稿信箱:wnw0913@163.com 新闻热线:0913-3362222 网站备案:陕ICP备14011189号-2
  陕公网安备 6105900200000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