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编热线:0913—3362222

投稿邮箱:wnw0913@163.com

首页 > 专题资源 > 正文

【尧头人物】尧头最后的制陶人(组图)

核心提示: 尧头镇位于澄城县城西南,自古以来就以出产粗瓷闻名。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这里的制陶业还十分繁荣。到了2002年,还有20多户人家在制陶。而如今,只有残疾人周铁怀和妻子在坚守。

周铁怀正在制陶

尧头镇位于澄城县城西南,自古以来就以出产粗瓷闻名。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这里的制陶业还十分繁荣。到了2002年,还有20多户人家在制陶。而如今,只有残疾人周铁怀和妻子在坚守。

制陶历史久远曾十分兴盛

尧头粗瓷是渭北著名的民间瓷窑,有着1300年的烧造历史。据记载,澄城“瓷砂始于唐”。在元明以后北方青瓷日趋消亡的大背景下,澄城窑还能烧制青瓷,这种情况在北方瓷窑中极为少见。在明清时期,尧头镇陶瓷业发展到了兴盛阶段。据民间流传,在鼎盛时期有窑百余处,所产陶瓷不仅占据了渭北市场,而且远销山西、甘肃、内蒙古等地。尧头陶瓷品种丰富,风格独特,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晚清、民国时期,窑场曾烧造出大量的青花瓷,尧头青花瓷在吸收民间剪纸、木板年画的基础上,用百姓喜闻乐见的传统图案,表现出对生活的热爱。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窑场一个个消失,如今这里只剩下一对残疾夫妻仍在坚守。

今年62岁的周铁怀,小时候患小儿麻痹,老伴杨秋英今年55岁,小时候因一次意外受伤,让她背部落下残疾。近日,记者在周铁怀的窑场见到了他。残瓷堆积在黄土瓦砾中,耐火砖、瓷片、窑渣四处堆积,旧窑布满了山头。老周告诉记者,这些窑洞以前都是烧陶瓷的,大概有几百孔,不过现在都废弃了,眼下他使用的窑是清朝时建的。

为了让记者了解手工制陶,老周现场进行了演示,只见他把一块揉好的泥团放在轮盘上,然后用木棍转动起轮盘,他的手拖着泥上下翻飞,不一会儿,一个碗就成型了。

教儿子制陶不让手艺失传

据老周讲,他们家祖上就是制陶的。1966年他初中毕业后,由于身体原因,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他开始跟着父亲学做粗瓷。

他还记得那时候村子里制陶瓷的胜景:“全村都是干这的,一二三队负责供土,四五六队做瓷碗,七八队是做黑瓷,九队十队做砂器,十一队因为离镇上比较近,负责销售。”

随着社会的发展,需要粗瓷的人越来越少,尧头镇传统手工制陶瓷的人也在锐减,到2002年的时候,村子里制陶的人仅剩下20多家,如今只有他一家在常年生产。“几十道工序,很费事,而且现在没有啥市场,好多人都去外地打工了”。

如今每天天不亮,周铁怀夫妇就来到窑场开始劳作,直到晚上才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家中。老周说,一件成品陶瓷,从选矸、耙泥、调泥、制坯、成型、上釉到烧成这一系列环节,都是经过他和老伴的手完成的。

杨秋英告诉记者,她和周铁怀婚后不久就开始跟着丈夫制作陶瓷,因为从小喜欢剪花,所以在给陶瓷上绘画有点天赋。“我都是自己想象着画的。”杨秋英有些不好意思地说。

在周铁怀的陈列室,坛坛罐罐碗碗并不多。周铁怀说,自己做的东西销量还算好,基本都是定做的。他眼下正在教儿子和儿媳手艺,希望能坚持下去。“制陶手艺无论如何也不能失传。”

周铁怀使用的窑是清朝时建的

周铁怀和老伴杨秋英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责任编辑:张怡凡
0
本网站部分图文信息转载于网络,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及时删除。网站法律顾问:陕西圣达律师事务所主任 李刚庆
技术支持:渭南青山文化传媒有限公司www.0913wnw.com 媒体支持:陕西网渭南站 投稿信箱:wnw0913@163.com 新闻热线:0913-3362222 网站备案:陕ICP备14011189号-2
  陕公网安备 6105900200000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