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编热线:0913—3362222

投稿邮箱:wnw0913@163.com

首页 > 专题资源 > 正文

【尧头人物】尧头古瓷 摇曳的千年窑火(图)

核心提示: 在国务院日前公布的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尧头陶瓷是全国上榜的6家陶瓷类代表作之一。相比于同时上榜的景德镇等声名中天的古官窑,隐没于陕西省澄城县民间的尧头瓷似乎风头稍逊,毕竟它从未进入过中国陶瓷史,此前也从未被古陶瓷研究界所关注。但近几年,各路专家几乎是不约而同地从四面八方络绎而至,尧头古瓷曾经的亮色渐渐显现出来……

在国务院日前公布的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尧头陶瓷是全国上榜的6家陶瓷类代表作之一。相比于同时上榜的景德镇等声名中天的古官窑,隐没于陕西省澄城县民间的尧头瓷似乎风头稍逊,毕竟它从未进入过中国陶瓷史,此前也从未被古陶瓷研究界所关注。但近几年,各路专家几乎是不约而同地从四面八方络绎而至,尧头古瓷曾经的亮色渐渐显现出来……

隐没历史烟尘的古窑场

这里是渭北高原的澄城县尧头村的古窑场。千百年来,这里所烧出的一件件或黑釉或青釉的缸、盆、碗、炉、罐、瓶、灯等,源源不断地流入寻常百姓家。作为一个民窑,民间需要什么,就烧制什么,与达官贵人的意志无关。粗犷的器型、厚重的质地,使它显得“粗朴耐用”,而在前来考察的专家那里,就成了“纯正的土瓷,地道的黑珍珠”。“他们蹲在瓷片堆里半天地翻呀捡呀,有时能挑出个小瓷片,就简直高兴得不行!”澄城县文化馆馆长吴来宝,描述着许多专家来到尧头后的神态。

尧头烧瓷得天独厚,附近就是淙淙不断的洛河水,大量的高岭土、白碱土随处可挖,而处在“渭北黑腰带”的尧头,“腰”上更是“缠”满了煤,水火俱备,烧瓷自然方便。尧头镇古称窑头,因瓷窑而得名,由于古圣人尧与“窑”读音相同,久而久之便用“尧”这个优雅的字符替代了原先的“窑”,一直沿用至今。

“万道玄云矗绛霄,祝融烧炭鼓尖敲。铸来白碗胜霜雪,奇喜休夸汝宅窑”。清代雍正年间解元游德的诗句,描绘了尧头窑场昔日盛况。曾经人烟辐凑、客商如流的古窑场,现已剩不足30户人家。目前全村仅有3孔窑还在烧瓷。站在沟边,望着苍茫浑黄的远方,不禁慨从中来。

世代传承的烧瓷技艺

尧头村里有周、李、白3大姓,村西边的土城门上,写着“周家洞”。远近闻名的窑工周铁怀就在这座城门外。

“这人现在是我们的宝贝!”走进阴凉的窑洞,吴来宝指着一个正埋头做泥坯的汉子说。汉子正是名人周铁怀,今年55岁,他抬头一笑算是致意。1966年初中毕业的周铁怀,从1982年开始学艺,至今已经烧了20多年的瓷。“从取土开始细算起来,每个小碗有72道工序呢!”周铁怀说。

尧头陶瓷技术都是家族世代祖传,周铁怀就从祖辈手里接过了一件传家宝,是雍正年间的一个狮子模具,他还特意仿制了一个模具,以防模具万一破损。通过周铁怀,我们得知,烧瓷绝非易事,先取高岭土矿石粉碎,投入水池浸泡数日,再搅拌成浆,分池沉淀;粗泥制瓮、盆等大件瓷器,细泥做碗、碟、罐、酒具等精细瓷器。

周铁怀一边说着,一边双手翻飞,这是他刚忙完夏收后赶制的第一窑活。妻子在窑外帮他上釉,双手捏起小罐往兑好釉液的桶里蘸一下,然后迅速翻转过来,旋即晾在一旁。

“我们正在设想恢复窑神庙,建成当地的一个民俗活动场所。”吴来宝说。始建于元代的窑神庙,如今已渺不可寻,据村中老人回忆,窑神庙共有三道门,大门进去为两座戏台,还有广场、钟鼓楼等,正殿则供奉着尧、舜、禹三位先帝,以祈祷“山灵万代、火石万方”。

摇曳不息的千年窑火

“县上专门投资了20万元,差不多都在这儿了。”吴来宝指着满地满架子的陶瓷。2000余件历朝历代的陶瓷制品仿佛是一个肃然而立的军阵,落落大满,釉光四射。有大肚子的巨瓮,也有小巧的玩具,形状千奇百怪,花色琳琅满目, 美不胜收。从2005年3月中旬起,他们开始了为时一年的尧头古陶瓷征集行动。一年的时间里,他们所获不菲。但让他们头疼的是,“收古董的”与他们同时在行动,很显然,文化馆的确没有多少优势,“收古董的”走村串户“打完就撤”,从村民处“钓”走了很多好东西。

淘来的珍品就在眼前。这个是清朝时的矿灯,有可挂可别的挂钩,像小鞋一样,灯芯从前面伸出来,形状像极了小鸡,被称为“鸡灯”,可以想见,当年,多少汉子就戴着“鸡灯”在漆黑的掌子面上掘进。

“收秋不收秋,等到五月二十六,二十六滴一点,快到尧头买大碗,买来大碗?A(吃)米饭。”这段古老的民谣至今流传在澄城。尧头的瓷器基本都是与民生有关,产品以碗、碟、壶、盏、盆、罐、盘、瓮、酒坛等器皿和各种精巧的玩具为主,其产品造型稚朴古拙,具有典型的北方传统民间文化风格,充满着浓浓的泥土气息,粗中寓巧,朴而不俗。

在当地,据说有人曾捡到过汉代年号的瓷片,但至今未被证实,只好存疑。确凿的明代澄城县志表明,“澄城瓷砂始于唐”。后来大量的宋元明清瓷器被发掘、发现。走在尧头的沟岔之间,就好像走在宋元明清的历史叶脉上,一片片,一块块、一层层,新旧杂陈,再也难辨。

随着时代消费理念大潮的轮番冲击,加之古窑精品意识的淡化以及来势汹汹的“赣瓷入侵”,尧头陶瓷市场急剧萎缩,民间艺人技艺也濒临失传,全县的“宝贝”级瓷工不足20人,年龄大多在六七十岁,而精熟几十道制瓷工艺的更是凤毛麟角。目前,当地政府正在加大动作挽救濒临消失的尧头陶瓷手艺。

仰面看着窑顶砖上字迹漫漶的“道光年间”、“咸丰元年”,这些窑,还在顽强地呼吸,并且气息沉稳。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责任编辑:张怡凡
0
本网站部分图文信息转载于网络,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及时删除。网站法律顾问:陕西圣达律师事务所主任 李刚庆
技术支持:渭南青山文化传媒有限公司www.0913wnw.com 媒体支持:陕西网渭南站 投稿信箱:wnw0913@163.com 新闻热线:0913-3362222 网站备案:陕ICP备14011189号-2
  陕公网安备 61059002000006号